摘要:今年3月起,互联网巨头砸数百亿打外卖战,结果京东、美团财报“血亏”——京东新业务亏损147亿,美团利润暴跌98%。
01
外卖混战烧钱百亿
顺丰同城悄悄进账102亿
你见过同一杯瑞幸咖啡被美团、京东、饿了么同时下单,却由同一个顺丰骑手送达吗?
今年3月起,互联网巨头砸数百亿打外卖战,结果京东、美团财报“血亏”——京东新业务亏损147亿,美团利润暴跌98%。
但偏偏有个“局外人”赚翻了——顺丰同城。
2025年上半年,顺丰同城营收达102.4亿元,同比增长49%,净利润同比激增120%至1.4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营收破百亿。
顺丰同城这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操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中立属性”。
区别于平台自建配送体系,顺丰同城不隶属于任何一方,可同时为美团、京东、饿了么等竞争对手提供服务。
以瑞幸咖啡为例,其立秋拿下单日2000万杯的销量,背后是顺丰同城驻店骑手24小时的待命;
在杭州某肯德基门店,同一时间段内美团、京东、饿了么三平台订单,很可能都由同一位顺丰骑手完成配送。
这种“不站队”的灵活性,使其成为各平台运力不足时的关键“补给站”。
此外,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顺丰同城拥有灵活的弹性运力网络和专业的配送解决方案,能最大程度为商家赋能。
没想到,平台们忙着厮杀,却给顺丰同城让出了一片市场。它不用烧钱搞补贴,只需要做好配送,就稳稳接住了这波爆发的订单,赚得盆满钵满。
02
顺丰同城,还不能掉以轻心
虽然餐饮外卖是顺丰同城上半年增长的主力,但它并没有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顺丰同城的业务远不只是餐饮外卖配送。
财报显示,顺丰同城上半年同城配送服务收入约57.79亿元,同比增长43.1%,其中非餐场景收入21.42亿,同比上涨28.6%,面向商家的非餐订单更是暴涨35.3%。
从山姆的瑞士卷、海王星辰的感冒药,到小米的电子产品,甚至奢侈品,顺丰同城现已积累海量商家客户,覆盖餐饮、商超、服装、奢侈品、消费电子等28个行业。
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方面,此服务收入同样强劲增长,上半年同比大增56.9%,至约44.57亿元,而且能及时响应节假日、购物节高峰、以及日益增长的电商集收、电商退货件上门揽收等需求。
同时,顺丰同城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截至6月底,合作的活跃商家有85万,同比增长55%;活跃消费者超过2400万,骑手也有114万名,甚至月入过万的骑手同比增加107%。
但风光背后,也存在很多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上半年顺丰同城的劳务外包成本就有94.22亿,占据营业成本的大头,这种重成本模式特别依赖订单量,一旦订单少了,利润空间马上就被压缩。
要知道,顺丰同城曾连续四年(2018-2021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了27亿,直到 2023 年才第一次实现全年盈利。
更严峻的是,现在巨头们也开始盯上即时配送这块蛋糕了。
上个月,京东把达达改名为本地生活服务事业群,这意味着达达正式融入京东生态,形成“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的闭环生态;另一边,美团、阿里也在持续扩张骑手规模,强化自建配送网络。
据商务部预测,2030年即时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当前全国日订单量已从年初1亿单飙升至7月2.5亿单,其中美团单日突破1.5亿单,淘宝闪购达8000万单。
这也意味着,即时配送的“规模游戏”已行至深水区。
唯有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服务深度、成本效率与生态粘性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守住阵地。
这不仅是顺丰同城的破局之道,也是中国即时零售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成熟的关键一步。
03
即时零售浪潮下
商家如何把握转型机遇?
在这场万亿市场的变革中,电商商家正面临“不变则退”的生存考验。
以永辉超市为例,其2023年接入美团、京东到家后,线上订单占比提升至40%,通过前置仓实现30分钟达的生鲜品类,复购率较传统电商提升35%。
对于商家而言,转型需把握三大核心策略:
首先,探索即时配送模式,构建“快响应”能力。
如果你的核心产品是生鲜、应急商品,那么“快”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你就要有实现快速响应的能力。
你可以自建前置仓,就像盒马、叮咚买菜一样,在城市社区周边布局小型仓库,确保30分钟送达。
其次,强化全渠道运营能力。
商家可以通过接入美团、京东到家、饿了么等平台,并配合微信私域流量运营,实现订单来源多元化。
最后,推动本地化融合。
即时零售的核心是“本地化”,所以传统电商可以尝试自建社区店或快闪店:像名创优品、完美日记一样,通过线下店增强用户触达。
即时零售不是短期风口,而是电商行业的“效率革命”。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习惯 “即买即得”,要是商家还守着传统模式,很可能会被抢走大量订单。
要么跟着变化走,要么就被市场淘汰,从来都是做生意的硬道理。
来源:老高电商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