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在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九协同组经验交流活动上,遵义市播州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廖斌以《坚持“三轴联动”,打造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播州方案》为主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
3月28日,在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九协同组经验交流活动上,遵义市播州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廖斌以《坚持“三轴联动”,打造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播州方案》为主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
廖斌介绍,播州区作为全国125个首批中小学科学实验区之一,紧紧抓住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这一机遇,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抓、师生参与”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轴联动”,全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增效,先后荣获省级、市级科普优秀组织奖。
一、坚持“党政同频+部门联动”相结合,实现工作机制体系化。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系统做好科学教育顶层设计,高位推进科学教育工作。
健全工作体系。区委、区政府坚持每年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将科学教育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研究制定了《播州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完善了经费保障措施,明确了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将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强化协同发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与北京西城区等4个县(区)组成协同组,与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杭州有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将区内上市公司卓豪农业及红播教育、新蓝学校建设为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主动对接省、市科技部门,选派科技骨干教师常态帮扶镇乡薄弱学校,科技骨干教师挂帮学校的做法在全市得到肯定并推广。
坚持师资引领。选优配齐科学类课程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先后10次组织近700名科技教师开展STEAM、人工智能等项目培训,组织实验校的9名负责同志到北京西城区参加协同组活动。2024年,有58名教师获市级优秀科技辅导员,31所学校获市级科技类优秀组织奖。
二、坚持“校内普及+校外拓展”相结合,实现育人载体多样化。把加强科学教育作为推动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
深化课程融合。督促指导各中小学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中开设科学类课程,创建“科技论文”“人工智能”两个工作室,推动科学教育与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2024年获市级奖项35篇,其中《智能菌菇生长监测系统》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发挥基地作用。在区内的研学教育基地洪关太阳坪开设了风力发电课程,在苟坝红色研学基地开设了无人机课程,在九丰农业、农旅、卓豪农业3个基地开设了现代农业种植课程。2024年,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各类科学教育体验活动23000余人次。
丰富科普体验。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为载体,依托贵州科技馆、遵义市科技馆等资源,常态化开展“科普萌芽”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2024年,累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5次,参与学生4000余人次,巡展科普展品80余件,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三、坚持“思想引领+活动育人”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长效化。聚焦提升科学素质,着力培养具备科学家素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打牢思想基础。将科学家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等纳入日常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德育主题活动、红色主题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投身科学研究、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
发挥示范引领。充分发挥9所实验校和3个实验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播州区第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三合小学“现代农业创客中心”等品牌项目,形成“一校一品”发展格局,经验做法在《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积极参与赛事。区级层面先后组织开展了青少年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等赛事活动,2024年,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第七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各级赛事15次,获市级及以上奖项387人次。
廖斌表示,下一步,播州区教育体育局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做强品牌活动,全面提升科学教育整体水平,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特色教育强省贡献“播州力量”。
贵州教育报记者 罗欢
图/程洁 李秀锦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