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相关要求,持续监测幼小衔接工作推进状况,健全完善幼小衔接监测体系和科学幼小衔接机制、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2024年10月,包头市组织实施了第三轮幼小衔接监测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相关要求,持续监测幼小衔接工作推进状况,健全完善幼小衔接监测体系和科学幼小衔接机制、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2024年10月,包头市组织实施了第三轮幼小衔接监测工作,本次监测样本覆盖全市10个区县和181所幼儿园和小学,按照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规范要求,形成了市、区、校(园)三级监测报告共计 407个。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质量监测导向、诊断、激励功能,发布2024年包头市幼小衔接监测主要结果,并附部分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本次监测以书面访谈的形式面向样本幼儿园和小学征集幼小衔接工作典型案例,并由旗县区教育局推荐32个。现遴选幼儿园和小学典型案例共13个,供大家参考借鉴。
案例一
案例一
青山区朝阳路小学——科学衔接唤醒成长点 细耕联动润养生长力
朝阳路小学始终基于坚持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以“学校适应孩子”作为学校幼小衔接工作总原则,构建“一个共同体、三个基点、四大路径”的全境幼小衔接一体化机制,做到理念、策略、行动同频共振。
组成一个共同体。由“行政+一年级教师+一年级家长”构成“幼小衔接融合教研项目组”,形成“推动+协同”的共同体力量,保证幼小衔接不脱离、不脱节。
明晰三个基点。围绕习惯、课程、活动三个基点具化幼小衔接实施。例如:关于习惯养成规划了四月四步走:形成月——成型月——巩固月——优质月,在此过程中项目组集体编写形成《一年级习惯养成口令课程》,同步全学科课堂使用。
优化四大路径。“玩+”,让坡度更舒适。独属一年级“乐玩体能区”户外设置延续鲜艳视觉、游戏自主;阅读空间、搭建区、种子博物馆等空间支持课间10分钟合理科学统筹。
一年级“小种子”的阅读时光
“心+”,让径度更温暖。设计过渡心理“憧憬期”支点,“心情告白墙”让孩子都拥有一枚属于自己的心情小扣子;“心情说说牌”通过勾勾画画就会被“派送”到“对象”手中。
朝阳娃都有一枚属于自己的心情小扣子
“环+”,让梯度更合适。以儿童视角打造“儿童友好衔接区”。教室内洞洞板上以及教室外作品翻翻区的架子上挂着、摆着熟悉的玩具、绘本、拼音读物。
“合+”,让速度更适宜。学校“接个力”,家庭“助个力”。开展“心语架心桥”家长学校,增设“成长果实”展示、“校长跟你唠‘家’常”环节,赢得更多共同体力量,做好幼小衔接。
一年级“小种子”体能区活动
案例二
案例二
昆区友谊大街第一小学——“学科融+”课程降低衔接坡度
依据幼儿成长规律,做好幼小衔接,让“陡坡”变“缓坡”。友谊大街第一小学在课程上下功夫,创新“学科融+”课程,让衔接真正落地。
学科融+游戏学科融+游戏是一种将学科知识与游戏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我们以“数学游戏”为切入点,降低一年级数学学习坡度。学期初组织教师梳理一年级上册适合开展数学游戏的学习内容,学期主题学习活动定为“数”我最“慧”玩,将“对对碰”“桃花朵朵开”“跳房子”“萝卜蹲”等游戏融入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感受到一年级学习也很轻松、快乐。
学科融+游戏
学科融+情境学科融+情境是一种将学科知识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真实的“情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正值金色秋天,一年级语文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植物园赏秋,再利用主题诗文晨读颂秋,最后走进课文学习《秋天》,学生通过在前期的真实大自然情境中看、听、感,生活体验感增强,对课文学习兴趣骤然提升。
学科融+情境
学科融+项目 学科融+项目是一种将多种知识融合在一个项目中的课程设计,关注学生多向度的发展,帮助他们有效整合现有的知识,驱动向高阶成长。一年级上学期开展了“我是动物学家”艺术项目化学习。同学们在“找一找生活中的动物伙伴”“画一画你的动物好朋友”“演一演动物的故事”三个子项目中通过细心观察、动手实践、审美创造最后发现每个人都能成为动物学家,学习内驱力逐渐增加。
学科融+项目
案例三
案例三
土默特右旗第一幼儿园——幼儿三维阶梯式自主签到
土右旗第一幼儿园立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创新构建“三维阶梯式自主签到法”——以分龄分层培养为基础,以仪式化环境为依托,以多维支持系统为延伸,实现幼儿时间管理、规则意识与综合能力的阶梯式提升。
一、分龄分层:阶梯式培养,激活成长内驱力
幼儿园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构建小、中、大班“三级进阶”签到体系:小班以趣味动物等印章激发参与兴趣,中班通过情绪图形、天气符号等引导自我表达,大班结合姓名书写与数学统计、生活认知(如天气、日期),逐步提升幼儿的精细动作、符号表征及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设计既尊重个体差异,又为幼小衔接储备了书写、观察、逻辑等核心素养,实现“玩中学、学中备”的无缝过渡。
小班幼儿趣味互动签到
二、仪式环境:沉浸式体验,涵养行为品质
幼儿园打造兼具功能性与美育价值的签到空间:精美签到台搭配童趣时钟、手工日历,教师每日微笑迎接,营造温暖有序的晨间仪式。通过签到流程,幼儿潜移默化习得时间规划、规则遵守与集体归属感。数据显示,大班幼儿连续签到一个月后,准时率提升22个百分点,规则意识与责任感显著增强,“迟到”转化为“期待”,行为品质内化为成长习惯。
有序自主签到
独立记录时光
三、多维融合:全域化支持,赋能科学衔接
自主签到深度链接五大领域发展目标:语言区设“心情播报站”锻炼表达与倾听,数学角用出勤统计图强化数学认知,美工区以创意签到展激发多元智能。同步推出的“成长轨迹手册”整合出勤统计、作品集锦与教师寄语,将日常签到转化为可视化成长档案,促进“幼小衔接”多维度的跨越衔接。
每日成长小标记
从“自主签到”到“自主成长”,土右旗第一幼儿园以“三维阶梯式”模式打破传统衔接壁垒,用科学设计与温暖实践诠释“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真谛,为幼儿终身发展注入可持续的成长动能。
案例四
案例四
包钢幼教管理处第十幼儿园——幼儿园里的“小学初体验”
在大班下学期的温馨时光里,包钢十园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学初体验”活动,为孩子们的小学入学准备铺设了坚实的基石。这场活动不仅将小学课堂的氛围与节奏巧妙地“移植”到了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让他们在欢笑与探索中悄然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心理过渡。
小学课堂初体验
在模拟铃声(音乐)的响起中,孩子们进入美术区用画笔精心设计着自己心目中的小学。他们不仅愿意用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更在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前书写的能力。随后,孩子们带着设计图纸来到户外建构设计区,用丰富的材料“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他们心目中的小学。搭建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更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了任务意识和同伴交往能力。一座座充满童趣与想象的“小学”在他们的巧手下渐渐成形。此外,一场说走就走的“小学探索之旅”也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小学的课堂和校园环境。他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像模像样地跟着小学生一起听课、做笔记;漫步在绿意盎然的小学校园里,寻找着那些已经从包钢十园毕业的哥哥姐姐们的身影。这一环节不仅让孩子们对小学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团队协作感受小学学习氛围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