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在最前面拯救“焦虑的一代”的不应只是父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9:51 1

摘要:我向大家推荐我的好友海特先生的新书《焦虑的一代》。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手机和社交媒体浪潮中正在受到的影响,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互联网技术革命对每个人的巨大冲击。

我的好友海特先生的新书《焦虑的一代》中文版最近上市了,

我受邀为这本书的导读手册撰文,现全文摘抄如下,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在这个焦虑的时代该如何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以下全文摘自《焦虑的一代》导读手册

01 手机和社交媒体

对人类的改变超乎想象

我向大家推荐我的好友海特先生的新书《焦虑的一代》。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手机和社交媒体浪潮中正在受到的影响,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互联网技术革命对每个人的巨大冲击。

海特先生在这本书中的研究、观点和思想都建立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之上。这本心理学著作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共鸣,我觉得是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声——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青春期就开始频繁接触互联网的这一代人又被称为“数字虫”。他们的童年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而是从户外游戏和社交互动的丰富环境中转移到了屏幕前的虚拟世界。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短视频、泡沫直播、无穷无尽的游戏、“网红”生活、伪造的信息与知识、海量的数据等数字时代的产物重新定义了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灵。充满烟火气的“玩耍式童年”就这样被眼花缭乱的“手机式童年”所取代。

手机和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造成了人类成长和认知方式的根本性颠覆。互联网上的产品设计,特别是那些目的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应用,利用了多巴胺反馈机制让孩子们沉溺于即时的刺激。其上瘾模式不仅削弱了孩子们的自控力,也破坏了他们的情绪稳定和幸福感。在电子产品里泡大的孩子们正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危机。焦虑、孤独、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正在引发暴力、麻木、放任、意义缺乏、原创力衰减、抑郁症候、人际疏离等生存危机。

02 中国孩子面临的压力

数字时代给男孩和女孩带来的心理问题,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普遍存在。男孩沉迷网络会失去原始的生命力和激情,失去社交的机会和能力,未来年轻人谈恋爱的比例就会下降,形成低欲望社会。而女孩呢?在过去,女孩是会被好好保护起来的。中国古代的女孩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现在的女孩把自己的生活在社交媒体中“晒”了出来,然后要面临大量的网络霸凌和攻击。女孩们还会因为社交媒体产生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社交关系焦虑。有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叫“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指担心自己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体验的心理状态,比如当看到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有趣的活动时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除了以上的共同点,我觉得中外还是存在一些文化差异的。比如,管教式教育在中国比较突出。其他一些国家的父母可能没有中国父母这样关心子女的学习、恋爱,甚至是生活习惯。再比如,中国父母的比较意识可能比较强。这种意识的优点是有助于自我提升,而缺点是会产生攀比心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可以说,中国和外国的孩子们都面临着时代的压力,而孩子们在网络世界中所遭遇到的更加深层的问题几乎无人监管。教育者与养育者虽然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反对态度上能够达成共识,但在具体管理与帮助的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与手段则矛盾重重。加之今天,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像中国这样发展得很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被保护得太好了,好到失去了“真正好”的标准。这导致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迷失和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力。

以上种种问题只是数字时代儿童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的冰山一角。但哪怕只是这一点点挑战,都足以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孩子们的互动、学习和终生发展,并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与情感发展中产生一系列动荡。这些问题不是只会影响到某些孩子或某些家庭,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会对全人类面对新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提出强烈的伦理控诉,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并对未来构成了威胁。

03 应对全球化的心理大危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 20 多年中,社会各界都针对这些问题大声呼吁过,但大多数呼吁都是帮助父母做好监护和养育,并没有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就此,海特在本书中大胆地指出,想要解决这一全球化的心理大危机,就必须由父母、学校、社会共同应对,统一协同,建立同一的目标,行使一致的行动。

父母的确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平衡的线上线下生活方式。比如,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段和使用场合;帮助孩子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原因;展示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带孩子识别和处理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潜在风险,学习社交媒体上的隐私设置和个人信息保护;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兴趣培养途径,支持孩子探索和发展多种兴趣,等等。

学校也应承担重要责任。比如,将课堂学习与真实生活相结合,让孩子参与真实社会问题相关的项目;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兴趣领域;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帮助学生安全地使用互联网,理解数字环境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等等。孩子们在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才能学习到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和合作,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此外,社会各界都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保护青少年免受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这包括加强对电子产品内容的监管,限制不适宜青少年的内容传播,鼓励青少年参与线下活动。科技公司需要开发和提供更加健康、有益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应用,或者开发一些限制使用时间、防止沉迷的功能。

本书是一份写给全社会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如何在数字时代中培养孩子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面对这一代孩子的心理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禁止或放任,而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们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能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正如海特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更好地驾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有能力为自身提供幸福感的人。

最后,我要向孩子们推荐这本书,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陷阱、风险、挑战的时候,才能提早做准备,防止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在无所知晓中落入陷阱。我要向父母们推读这本书,因为冲在最前面拯救“焦虑的一代”的一定是他们的父母。只有了解孩子们面临的心理冲击,父母们才会有更多同理心,对孩子多一些关怀和理解,不会把孩子的问题当成他个人的问题,会意识到有些问题是时代的挑战,是科技的冲击。这本书也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关注。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影响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也创造了这个时代。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来源:彭凯平教授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