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朝堂问责,竟扯出丞相制度惊天内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9:48 1

摘要:汉文帝刚上位那会儿,在朝堂上就逮着右丞相周勃问:“周丞相,天下每年判决案件数多少?” 周勃当时就懵了,一脸茫然,完全答不上来。汉文帝接着又问:“那每年国家钱粮收入和支出情况呢?” 周勃还是直摇头,紧张得那是汗如雨下,后背都湿透了。这皇帝就好比公司大老板,向丞相

秦汉的政治制度一脉相承,汉朝基本就是照着秦朝制度来的。

不过秦朝这制度体系和后世相比大有不同,就拿丞相这个官职来说,差别就大了去了。

汉文帝刚上位那会儿,在朝堂上就逮着右丞相周勃问:“周丞相,天下每年判决案件数多少?” 周勃当时就懵了,一脸茫然,完全答不上来。汉文帝接着又问:“那每年国家钱粮收入和支出情况呢?” 周勃还是直摇头,紧张得那是汗如雨下,后背都湿透了。这皇帝就好比公司大老板,向丞相打听司法、财政这些关键数据,结果丞相一问三不知,汉文帝心里肯定不乐意啊,于是马上转头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那叫一个淡定,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这些事儿都有专门负责的官员呢。要问审判案件,找廷尉就行;钱粮出入情况,问治粟内史。” 汉文帝一听,追问道:“那你这丞相到底管啥呀?” 这语气都快有点质问的意思了。

陈平赶紧回应:“陛下您不嫌弃我笨,让我当宰相。这宰相的活儿可多了去了,往上得辅佐天子,调理阴阳,让四季运转顺顺当当;往下得让世间万物各安其位。对外,得把四方的夷族和诸侯都镇住;对内还得让老百姓都亲附朝廷,还得让那些卿大夫们都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

陈平既谦虚地说自己能力一般,又把丞相职责说得那叫一个全面,从国家大事到普通百姓,再到各级官员,几乎啥都管。

这事儿过后,周勃就气呼呼地跑去找陈平算账,质问他为啥不提前给自己透个底,教自己咋回答皇帝的问题。

陈平听了,笑着说:“我说周大哥,您身为丞相,居然不知道丞相该干啥?要是陛下问长安城里有多少盗贼,您难道也得硬着头皮瞎编个数回答吗?” 你看这一番对话,把汉文帝、陈平、周勃三个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陈平,那在诛除诸吕、拥立汉文帝这件事上,可是发挥了超级大的作用。但文帝刚即位的时候,陈平却借口自己生病,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了周勃。

为啥呢?原来陈平在吕后掌权的时候,不得不虚与委蛇,多少有点跟着吕后干坏事的嫌疑,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洗掉自己身上的嫌疑,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招儿。

周勃因为不熟悉丞相的职责,在朝堂上出了大丑,最后也明白自己才能确实比不上陈平,只能称病辞去丞相的职务,这下陈平可就独揽相权了。

周勃为啥 “不如” 陈平呢?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搞清楚丞相这个职位到底该干啥。

丞相之位,那可是尊贵到了极点。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有记载,从唐朝开始,宰相那可是 “礼绝百僚”,不管来拜见的人是老是少,都得恭恭敬敬地给宰相行拜礼。而宰相呢,只需稍微垂下手示意一下就行,都不用走下台阶去送客。要是客人在那儿坐得太久了,属吏就会扯着嗓子喊 “相公尊重”,来催客人赶紧离开。

再把目光拉回到秦汉时期,那时候君和相之间的关系可太特殊了。

丞相进宫去觐见皇帝,皇帝都得赶紧起身迎接;要是皇帝坐着车,丞相前来求见,皇帝就得麻溜地下车迎接;要是丞相生病了,皇帝还得大张旗鼓地摆上仪仗,亲自跑去探望。

你再瞧瞧清朝,军机大臣们为了在觐见皇帝磕头的时候,能让磕头声更响亮些,那可是绞尽脑汁。这和秦汉时期丞相的尊贵模样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反差大得离谱。

想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那可是登坛举行了一场超级隆重的仪式。其实拜相的时候,也保留了好多让人尊崇的礼仪。在先秦那会儿,天子给大臣行拜礼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

秦朝虽说搞了尊君的制度,可在礼仪方面,对丞相的尊重还是保留了下来。不过在秦始皇那个时代,除了李斯和吕不韦这两位丞相比较有名,存在感强,其他丞相就跟小透明似的。

好在秦朝有监造兵器、刻石这些习惯,这可给咱们研究当时丞相的权力、出身等情况,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线索。

秦王政在位期间,丞相的任职情况像一幅复杂多变的拼图。在秦王政元年,相邦之位由吕不韦占据。

秦王政十年,昌平君一头扎进了秦国丞相的位置,开启了他在秦国政坛的奇妙冒险。到了十二年,秦国丞相班子 “大换血”,右丞相变成了启,左丞相则是颠,这两位也算是在秦国朝堂上崭露头角了。一转眼就到了十七年,右丞相还是启,不过左丞相变成了隗状,朝堂上的座位时不时就有人变动。

二十六年,秦国那可是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 完成统一大业!这时候的右丞相是隗状,左丞相为王绾,他们站在秦国权力的中心,见证着这个伟大的时刻。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上明明白白地刻着右丞相隗状和左丞相王绾的名字,就好像在向全天下宣告他们的重要地位呢。

到了三十四年,右丞相又换成了冯去疾,左丞相则是李斯,这两位后来也在秦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到三十六年,冯去疾和李斯这对丞相组合,还稳稳地在秦国朝堂上 “发光发热” 。

咱来看看这些丞相的出身,能确定身份的里面,吕不韦是从魏国来的,他带着一身的商业头脑和政治野心,在秦国搅弄风云;昌平君是楚国王子,在秦国丞相的位置上也曾混得风生水起;冯去疾是韩国上党守冯亭的后人,李斯同样是楚国人。

好家伙,一半的丞相都不是秦国人,另外一半因为资料不太够,身份神秘得很,姑且算他们都是秦国人吧。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的相邦、丞相圈子里,明摆着是外国人的就有五个。可以说,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执政者一大半都是外国人,而且,外国的外戚势力在争夺丞相之位的时候,那表现得叫一个突出,就像舞台上的主角,在秦国政坛掀起一阵又一阵的风浪。

不过,无论国籍是什么,秦汉的丞相角色可是太独特了。

相邦(相国)、丞相手下有一大群属吏,这些人就像密密麻麻的小触手,把王朝官僚体系的各个角落都紧紧连在一起。司法部门的案件卷宗,那可是一堆又一堆,记录着各种纠纷和判决;财政部门的收支明细,详细到每一笔钱的进出;还有地方郡县辛辛苦苦整理的年度工作报告,这些五花八门的文书,都像发了疯似的往相府涌,那场面,就跟百川归海没啥两样 。

秦朝和汉朝,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 “文牍国家”,整个行政体系就像一台巨大无比的机器,公文才是连接各个零件的关键纽带,少了它,这机器可就转不起来。在这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里,丞相就像君主手下的 “超级大管家”,地位那叫一个重要。

当时的官僚体系大概能分成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以相邦(相国)、丞相为首的朝廷,这就像是公司对外的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行政事务,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啥税收啊、工程建设啊、官员考核啊,都归他们管。

另一部分呢,是以皇帝为核心的皇家事务管理体系。要知道,在汉武帝之前,内朝还没出现呢,那时候这个体系主要就是围着皇族的事儿转。

比如说少府,那可是掌管着皇家的 “小金库”,金银珠宝、田庄产业啥的,都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想想都觉得富得流油。太仆呢,则负责皇帝的出行座驾,还有那些皇家马场,要保证皇帝出门的时候风风光光,马匹健健康康。

丞相主要管的是外面郡县的事儿,从给郡县制定发展规划,到决定官员的任免考核,都在他的职责清单里。这和皇帝直接掌控的都城宫殿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管外,一个管内,一个偏公,一个偏私 。

碰上重大国家事务,一般会通过朝议来商量。

大臣们聚在一起,就像开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但最后拍板做决定的,还得是皇帝。

相邦(相国)、丞相呢,就得把各类文书整理好,向皇帝上书,请求皇帝下诏。皇帝也会和丞相还有其他官吏一起开会,大家你说我听,深入讨论之后才做出决策 。

乍一看,丞相这活儿好像和现代社会的总理差不多,都掌管着国家的日常运转,感觉权力超大。

可你要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丞相的行政职权被分成了两半,处境有点尴尬。

都城宫殿区域牢牢攥在皇帝手里,那可是皇权的核心地带,皇帝在这儿就像个说一不二的大老板,拥有绝对控制权。而郡县的权力虽说在丞相手里,但丞相却没有最终拍板的决策权,只能管管日常的事务。

一旦遇到大事,丞相还得向皇帝汇报,等着皇帝拿主意。更要命的是,皇帝还有立法权,想怎么制定或者修改法律就怎么来,还能随便插手任何具体决策。

这样的权力架构,让秦汉的法律制度体系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在帝国的中下层,大家都按照秦、汉律构建的文牍体系,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看起来规规矩矩、有条不紊。可到了上层,帝王的权力几乎没什么限制,做决策全凭心情,这主要就看帝王对 “君相共治” 传统有多尊重了,这也是秦汉之际,相权像橡皮筋一样来回伸缩的根本原因,主要就得看皇帝是不是强势了。

来源:刘三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