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订单有“百分之几百”增长 业内惊呼“前所未有” 割草机器人的“奇点时刻”为什么来自“中国智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9:46 1

摘要:中国割草机器人主要销售市场是在欧洲,而欧洲也有富世华等巨头。但在这场割草机器人“暗战”之中,中国割草机器人却拆了竞争对手的“家”,在欧洲市场获得了大量订单。

“割草机器人赛道迎来产业爆发的奇点时刻”,3月,来自中信证券的一份研报引起了市场对割草机器人这一“冷门赛道”的关注。

可能令机器人企业也没有想到,率先订单“爆量”的会是看似平平无奇的割草机器人。

中国割草机器人主要销售市场是在欧洲,而欧洲也有富世华等巨头。但在这场割草机器人“暗战”之中,中国割草机器人却拆了竞争对手的“家”,在欧洲市场获得了大量订单。

3月中旬以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割草机器人的订单等情况采访了九号公司(689009.SH)、科沃斯(603486.SH)、格力博(301260.SZ)等上市的割草机器人企业,多位负责海外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今年欧洲市场的订单增长幅度都很大。有的企业在春节过后,欧洲市场追加了30%订单,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而有的企业割草机器人订单更是倍增,甚至达到“有百分之几百”的增长。

割草机器人的“奇点时刻”为什么是中国“智造”?记者了解到,主要原因是中国割草机器人新产品的智能迭代,无边界、可自动定位的智能化等功能出现了。特别是激光雷达等关键产品价格下降后,中国割草机器人的性能更高,成本更低。

有企业称今年订单是“百分之几百”增长

2025年1月的CES展会上,一群中国工程师正蹲在地上调试设备。他们面前,银灰色机器人沿着S型轨迹匀速推进,刀片扫过之处,草屑均匀铺成直线——这个充满工业美学的场景,让路过的外国采购商忍不住掏出手机拍摄。

众多中国企业推出了新款智能割草机器人,长曜创新、九号、松灵、科沃斯、安克Eufy以及MOVA等。中国割草机器人席卷CES展会,这场无声的“草坪革命”背后,是中国制造最熟悉的突围剧本。

突围剧本的第一幕——中国割草机器人的订单“爆”了。

“过完年之后,我们欧洲(市场)的销售又要追加30%订单,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格力博负责海外市场的刘明(化名)感觉,今年欧洲市场割草机器人的“春意”来得比往年更早一点。而另外一家割草机器人企业更是提到一个令记者更为吃惊的数据——“百分之几百的订单量增长”。

格力博的割草机器人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科沃斯负责海外市场的李雷(化名)在欧洲市场耕耘许久,割草机器人的订单增长量和时点令他意外。一般来说,欧洲市场割草机器人旺季一般在5月份左右,每年3月开始有一个“订单爬坡”的过程。当然,这也和科沃斯今年割草机器人上市节奏、拓展了销售渠道等有关。

“从我们在欧洲、美洲等主要区域的市场反馈来看,海外用户对割草机器人的市场需求还是很高。”九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发布首款家用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颠覆了传统人工割草模式。2024年仅前三季度,公司就实现智能割草机器人销售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379.28%。从九号公司智能割草机器人的业绩表现来看,整个欧美市场对割草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是比较旺盛的。这里面不仅有新增用户需求,更有大量从传统人工转型过来的存量替换需求。

有关行业人士表示,据公开资料,全球约有2.5亿个私人花园,其中美国约有1亿个,欧洲拥有超8000万个,欧美地区合计占全球总量的72%。自上世纪70年代起,汽油动力割草机逐渐成为庭院维护的常用工具。随着技术发展,近年来这些地区消费者开始关注具备智能功能的割草设备。

然而,这一种转变看起来只是先尝尝鲜。首先用上智能割草机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在德国和法国,因为这两个国家人均“钱包”要鼓一点。刘明表示,即便如此,智能割草机器人在这两个国家的渗透率也只有50%到60%。但除了上述国家之外,智能割草机器人整体渗透率还在“成长”中。

在北欧和东欧,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渗透率可能在10%到20%左右。李雷估计智能割草机器人在割草机的占比还是比较低,在大概在10%出头。北美市场的数据令人咋舌,庭院更大,智能割草机的渗透率却更低。刘明表示,北美当前渗透率不足5%,“北美人喜欢自己DIY(个人组装),观念转变需要时间”。

低渗透率意味着从“0”到“1”。今年3月,中信证券一份关于割草机器人的研报引发市场热议,这篇研报核心观点是割草机器人的2024年类似扫地机行业的2017年,行业将步入技术红利期。此外,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维,无边界款无埋线款加速替代埋线款机型,行业均价有望迎来上行周期。预测2025年到2028年全球割草机器人行业整体规模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有望达33.6%。

“不埋线”的割草机器人正在“吃”掉欧洲市场

当割草机器人技术逐步成熟,智能迭代为产业赋予了更多的可能。

慕尼黑郊区别墅区,德国人家庭的草坪上横着条半米深的土沟。工人往沟里填埋橘色电缆,像给绿地缝了道狰狞的伤疤。割草机铁壳下方是一节一节的线。瑞典的Husqvarna富世华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将埋线技术应用于商用机器人割草机,使其成为现代智能割草设备的先驱,并凭借“埋线导航”技术一度垄断整个市场。一代、两代,Husqvarna富世华的人力“埋线”割草机几乎是欧洲家庭的首选。

富世华的割草机器人 图片来源:富世华官网

“埋线”割草机的成本主要是人力,刘明表示,一个4000平方米的院子,埋线涉及的人工安装费就达到700美金,“像高尔夫球场这类大面积草坪,遇到丰水期,草长得很快,还需要一次性割完。同时雇佣三四个人,一天到两天之内完成”。

李雷表示,如果家里有5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的草坪,请专业的人除草,那可能要花200欧元,“旺季的时候,可能一个星期就要割一次,一个月就是800欧元”。一年割草的花费上千欧元,还不算上最初的埋线成本。

当然,相比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还在挥舞镰刀除草,欧洲的割草机引领技术潮流。这种代差持续了整整四十年后,跨境电商的货轮载着第一批国产割草机器人冲向大西洋彼岸,事情悄悄起了变化。

九号公司(689009.SH)旗下新一代智能割草机器人Segway Navimow X3,采用了EFLS 3.0(精准融合定位系统),不仅信号覆盖更广,信号传输延迟也更短。VSLAM(视觉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和VIO(视觉惯性里程计技术),能够提升定位性能,解决部分场景的信号遮挡问题,让其能在复杂环境下稳定作业。

九号公司旗下智能割草机器人Segway Navimow X3系列在CES 2025上参展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科沃斯GOAT A3000 LiDAR,在RTK感知系统上增加双激光雷达,显著提升识别、导航和避障精准度。动力上搭载32V大容量电池,配合双刀盘设计和LELS定位技术,工作效率提升至初代割草机器人的三倍。

科沃斯GOAT系列割草机器人 图片来源:科沃斯官网

无需“埋线”,智能割草,精准定位,“一部手机,我能在全球实时操作割草机器人……以前定位是按照米计,现在的误差只有两厘米”,刘明说。格力博的割草机器人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组成‘电子眼’”,遇到障碍物自动化绕行,毫米波雷达识别草茎密度,切割精度达到厘米级。“全球有近万种不同的草,识别还要考虑到光线、阴雨天,还有落叶⋯⋯”数据处理与算法训练构成了中国割草机器人的AI(人工智能)“大脑”。

在上述割草机器人业内人士看来,无边界、不布线、自动化割草等智能割草机器人正在慢慢“吃掉”需要布线的机器人市场份额。

刘明举了一个例子,富世华割草机器人巅峰时期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在70%左右。随着中国智能机器人的涌入,富世华的市场份额估计在50%左右。他认为,富世华的市场份额之所以被吃掉,则是自身产品开发进度不够快,智能化步伐较缓。

国产供应链从“低价”变为“迭代赋能”

传统燃油车制造商曾坚信内燃机无可取代,这种固执却给了中国造车新势力厂商一个致命缝隙——新能源汽车的“破坏式创新”。

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类似的一幕也正在割草机器人身上上演。草坪上割草机的齿轮仍在转动,当中国机器人碾过CES郊外的草场时,割下的不仅是草叶,还有旧式割草机器人最后的“傲慢”。

根据TraQline统计数据,在北美地区的户外动力设备领域,燃油动力园林机械市场份额已由2012年的55.4%下滑至2022年的32.8%,而新能源园林机械市场份额则由13.4%快速增长至44.9%。

在没有锂电的时代,割草机器人加人工智能很难,因为汽油系统机械结构复杂。锂电可以把复杂系统集成在芯片和电路板上,再配个电机,锂电让割草机器人实现智能化成为可能。这是割草机器人行业人士的评价:定位导航、AI等技术相辅相成,人工智能的大爆发为机器人公司提供了契机,但“装得下”才行。

中国锂电的优势已无需多言,宁德时代(300750.SZ)和亿纬锂能(300014.SZ)两家头部电池厂商的电池已经搭载在中国割草机器人“身体”里。刘明表示,按照1000平米的范围计算,家用割草机器人要割2个小时,但只需要充一次电。对于市政花园类的1万平米场地,充上三五次电就能割完。

将智能割草机器人继续拆分,它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能拼凑出一幅大的中国供应链地图。

上述割草机器人行业人士做了一个“拆解”——定位系统有北斗导航、雷达系统有中国造的激光雷达或者毫米波雷达、动力系统是中国造的伺服电机和电池、软件算法是割草机器人企业的自研系统、机械结构也是中国造的底盘。有割草机器人业内人士透露了更为详细的供应商,定位系统是北斗星通旗下的和芯星通,激光雷达选用了禾赛科技或者速腾聚创,MCU(微控制单元)芯片则采购中微半导体或者兆易创新。

禾赛科技官网上已有专用于割草机器人的激光雷达 图片来源:禾赛科技官网

放在十年前,就连割草机器人企业都不会相信能用上激光雷达这一小小的部件。一名不愿具名的头部激光雷达企业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十年前的一颗激光雷达售价要高达十多万元,“现在我们公司的激光雷达在电商销售,价格也就几千块钱,批量卖给客户的还要更低”。

这位激光雷达企业有关人士进一步表示,激光雷达价格的规模下降是依赖于车载应用的规模化,“两年前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激光雷达,形成大规模放量。加上我们自己做了很多技术创新,自研芯片提高了性能,现在给车企的部分降到2000元”。

“性能提高+成本降低”让割草机器人能用得起激光雷达。更为重要的是,“这不是降低成本,而是割草机器人的消费升级,提升了效率和体验”。正因为拥有庞大的新能源车载应用市场,中国的激光雷达性能远比海外企业,“海外量产不够,没有产业大规模应用体系支撑”。

割草机器人也有技术分歧

上述激光雷达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来自割草机器人的订单很多,然而其技术路线也带有分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割草机器人的两大技术路径分别是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以及激光雷达技术。

RTK技术在定位精度上表现卓越,且成本相对较低,配合视觉AI算法能较好地应对一般户外环境。但其受卫星信号影响较大,在信号遮挡区域存在定位不稳定的风险。激光雷达则在环境感知的精度和全面性上具有优势,但有限的探测距离也是其瓶颈。记者从纵横股份了解到,在无人机领域,作用范围不同而使用的激光雷达类型不同,比如固定翼无人机需要长射程激光雷达以扫描地面,而多旋翼无人机由于飞行高度较低,可以使用短射程激光雷达。

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尝试将RTK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方案能够实现多传感器数据互补,提升割草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性能。例如,在一些高端割草机器人产品中,利用RTK技术进行高精度定位,确定机器人的大致位置和作业路径,同时借助激光雷达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对路径进行优化和避障。

“从割草机器人的第一性原理来看,其核心解决的问题是割草,因此所有的技术迭代都会围绕这一核心诉求展开。给割草机器人加入视觉识别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升其对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割草效率和定位精度。”九号公司该负责人表示。从这方面来看,视觉技术和感知技术在应用层面并不冲突,只不过随着AI技术的发展,视觉识别技术的功能延展性更强,比如可以在识别障碍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障碍物是一块石头,还是一只宠物狗,从而做出更加准确和高效的割草路径规划。

然而无论是哪种技术,都意味着中国割草机器人行业的革命式迭代。而这一种迭代与过往中国产品的“低价”竞争已经今非昔比,而是性能迭代。刘明表示,公司针对高尔夫球场等大型草坪的割草机器人售价是6500欧元左右,民用零售价在1000美金到2000美金以内。而科沃斯售价从899欧元到2000欧元不等,而800多欧元左右产品的市场反应很好。

“以我们在2024年CES上发布的新一代智能割草机器人Segway Navimow i 系列为例,该产品售价最低为999美元,远低于花传统人工割草一年的费用,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割草成本。”九号公司该负责人表示。

中国割草机器人的“出海”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扫地机器人,李雷表示,扫地机器人在地面清洁品类里占比超过20%。扫地机器人从研发到铺货,再到地面清洁品类占比达20%,整个行业差不多走了十年时间。关键的变盘点是2018年,扫地机器人引入“LDS SLAM”技术,“两三年期间基本上有一倍有余的增长。到了2020年,拖布自清洗技术引领后,市场增速又在加快”。

目前,智能割草机器人在割草机器人领域的整体占比比较低,大概在10%出头。即便按照扫地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它未来仍有可观的发展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