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曾提出过一个叫“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他将世界以地理为基础划分成了3种类型,分别是高低和草原、平原以及海岸区域。
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有着本质区别,在过去几千年里,也都各自证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那么展望未来,谁能最终胜出,并成为世界的未来呢?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曾提出过一个叫“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他将世界以地理为基础划分成了3种类型,分别是高低和草原、平原以及海岸区域。
这三种类型再进行详细区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以及海洋文明,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大部分国家则是海洋文明。
关于地理与文明还有历史的关系,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学者针对此项进行研究,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性格与文化迥然不同,就好像出生在不同家庭里的孩子性格以及思想都完全不同那样。如果将文明拟人化,那地理就是文明的家庭,当今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与文明,其背后本质还是地理的划分,在国家的概念还不存在的更久远的原始社会里,出生地的自然资源让人们会围绕此形成适合的生存方式,渐渐地,对应着生存方式开始诞生文化、制度,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大众印象里的文明。
而也就是这种不同,造就了现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本质不同。
中华文明是依靠土地与河流为生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很久以前开始,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人就开始靠农耕和渔猎来养活自己,由此发展出了灌溉农业。种地看起来好像只耗费体力,其实不然,什么时候播种、灌溉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天气情况、除虫除草、农作物的收割以及之后的脱穗等一系列事件都需要思考,为此古人逐渐发现了24节气,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与升级开垦田地的工具。
为了避免灾祸到来时还有足够的粮食,古人还会对收割下来的粮食进行储存。一个人很难守着如此多的粮食,再加上灌溉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村落由此逐渐形成,再往后越来越多的村子靠拢到一起,于是城镇的概念也随之出现。
围绕着一块田地需要从上到下的各种流程,种地的农民、研制农具的工人、经商的小贩,这种生存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开始添砖加瓦。所以我说中华文明的统一是必然的,国家集权也是必然的,因为农耕社会就是会形成这种集体生活的制度。
西方大部分文明则是依靠海洋为生的。
过去人类科技不发达时期,出海打鱼这种事比种地更看天气,突发暴风雨农民会损失惨重,渔民直接葬身大海。这种死亡如风常伴吾身极其不稳定的生活方式让很多西方人都养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毕竟谁知道下次出海还能不能活着回来?所以西方逐渐形成了擅长冒险且充满劫掠的特性,一旦抢劫成功就会带来十倍百倍不止的丰厚利润,在如此巨大诱惑下,很少会有人不动心。这种抢劫性质到后来形成了路径依赖,直到今天西方国家依旧在四处劫掠。
海洋文明靠天吃饭,需要自然生产,种地能收获多少一般看播种了多少,但渔民就不行了,毕竟他们也不能上手促使鱼多生一点——至少那个时候不行,再加上总不能每天就吃鱼别的什么也不吃,所以海洋文明诞生了大量不同的据点,为了顺利通商开辟出各种新航路,以及修建公路来建立便捷的交通,以方便和其他据点的人进行买卖。
所以西方很热衷于拓展土地,翻开历史课本能看到很多小国会迎来西方殖民者,这种分散据点让西方出现了很多城邦,碎得和被压过的薯片一样,《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里面的国家就和批发的一样,扔一块砖头都能砸到一排公主王子,于是到最后西方往往形成的是联邦国家的形式。
从前在船上的水手破坏性确实强,而今天的公民已经没有这种掀船的能力了,自然而然地民主就变成了“民主”,而且个体的独立性也让公民很难抱团取暖,遇到事情往往都是润走,美国这样、爱尔兰也这样。
在了解文明所带来的特性后,资本主义会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
中华文明靠田地吃饭,每年都需要耕种,一旦不播种或者少种就会吃不饱饭。
而海洋文明不同,有个词叫“竭泽而渔”。
看上去好像很舒服,但农耕文明里粮食可以存储,只要持续种植除非遇到天灾不然都可以安稳活下去,内陆丰富的资源可以形成内循环。海洋文明必须要把鱼卖出去,经商和扩大贸易,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鱼进行加工,需要人手来帮忙,老板雇佣劳动力,慢慢地就发展出了资本主义。
到今天,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不再是农耕或者海洋文明的生存方式,而是进入了工业社会,只不过最初的生活制度与文化已经扎根,让国家之间的风格完全不同。
在上个世纪,西方文明一直被认为是更优秀的存在,直到今天依旧有很多人觉得中华文化相对落后。但事实上,相较海洋文明,更平静的生活让中华文明可以去思考一些更加深邃的问题,比起掠夺,中华倾向于建筑与生产,并逐渐摸索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从秦朝时期,中国就完成了大一统,开始摸索与尝试如何管理超大型社会,到今天中国已经对此得心应手,从抗战到赈灾,中国动员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堪称世界第一,对基础设施以及民生保障也是世界顶尖水平。
中国拥有丰富的管理国家、还是如此庞大人口国家的经验,而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至今都是分散状态,之前的很多期文章里我都提到了美国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基础几乎全建立在美国制度之上,到现在美国甚至连到底什么人才能算真正的美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至于基础设施比起中国更是显得落后,美国联邦政府在收钱的时候是大政府,负责任的时候就变成了小政府,不同的文化宗教强行拼凑到一起,结果是催生出各种种族矛盾、甚至还有多元化矛盾,比如你是男是女,还是其他什么性别。
很多西方国家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制度,工业和科技带领西方成为了“文明世界”,但他们到现在也没有完成集体制度以及民族认同,这种情况是致命的,因为他们将国家融在一起靠的完全只是利益,于是当中国追上西方的工业和科技后,原本掩盖的各种矛盾全都破土而出,从前光鲜亮丽的大厦,倾颓也不过就是十几年的事情。
为什么我说西方其实根本不会管理国家?看着西方那几个发达国家做的事情就知道了,放弃实体制造业跑去发展金融,怎么看也不像是头脑正常且对国家负责的领导人会做出来的事情吧?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近代面对海洋文明的侵略时,会一度处于下风呢?
同样也是源自于路径依赖。农耕文明带来的安逸生活让中国走得太舒服了,海洋文明需要开拓、冒险、以及与生死打交道,农耕则不用去想这么多。西方人为了更好地掠夺,而在科技上重点投入,中国古代王超同时期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不说,甚至还略有倒退。
人类真正进入科技大爆发是什么时候?虽然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战争时期,欧洲14世纪开始的大乱斗时代让科技进入加速阶段,许多科学家一开始都是研究火炮弹道的,比如说伽利略,比如说牛顿。
当科技上来后,第二个推动进程的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为了生产效率迅速迭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殖民地时期蒸汽机被改良并且进行了大范围推广,从此以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
其实真要说的话,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早在14世纪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冶铁技术,而日本直到18世纪都还不能制作出那样高水准的钢铁,许多技术在中国的使用都要比西方领先百年乃至数百年不止,比如说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等。
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下的中国都持续领先西方,直到游牧民族的到来,其对农耕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给西方带去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西方的这种掠夺型发展只能辉煌一时,却不能辉煌一辈子。本身他们就未完成民族认同、政府构架,所以到现在整个西方都变得有些混乱。掠夺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掠夺一辈子,当大海上已经没有可以掠夺的资源时,海盗也就饿死了。
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历史和精神,也养成了我们看不懂的性格——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奇怪,为什么欧美完全不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呢?
渔民不清楚是否还能看到明天,西方政客也不觉得该对国家遥远未来负责。
水手登上船后,只在乎是否能得到更多的鱼获,移民而来的民众也只在乎是否能获得更好的福利和生活。下船后,水手就不会再对船有什么留念,没有完成国族认同的人在国家落魄的时候,也不会对此产生什么归宿感。
西方人站在船上向着远方眺望时,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海洋,看不见尽头也找不到落脚处,他们永远在前进、前进,寻找下一个可提供资源的据点进行掠夺。因为不是自己生产,所以对得到的一切不会太过珍惜。他们的视线永远只是看着远方。
中国人站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时,视线看到的是具体的一方天地,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他们要守着的就是眼前一亩三分地,因为所有得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劳作,所以他们珍惜土地、敬重天地。中国人永远都是务实的。
至于最开始的问题,到底哪种文明代表着世界的未来?其实很好理解,我们就看哪种文明能够一直保持强大,其强大的时间越久,同时即使短暂衰弱也能迅速崛起,这都说明其生命力强大,自然也就更适合世界的未来发展。
来源:墨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