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其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化、农药滥用等问题日益严峻,小麦病虫害发生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均呈现出加剧趋势。传统化学农药防治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但是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因
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其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化、农药滥用等问题日益严峻,小麦病虫害发生频率、范围和危害程度均呈现出加剧趋势。传统化学农药防治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但是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因此,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显得尤为迫切。
小麦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叶鞘和茎秆,严重时导致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减产。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穗部,引起穗腐,产生毒素危害人畜健康,并降低小麦品质。小麦白粉病,初期叶片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严重时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导致根系变黑腐烂,地上部分逐渐枯死,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小麦蚜虫,如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等,吸食小麦汁液,造成叶片变黄,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麦穗内吸食麦粒浆液,造成小麦秕粒,严重影响产量。麦蜘蛛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嫩茎,吸食汁液后造成叶片黄白干枯,严重时导致小麦死亡。小麦黏虫,幼虫食量大,暴食性强,短期内可造成严重危害,啃食叶片成缺刻状。
1. 生态调节技术。生态调节技术是一种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规律,通过优化农田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等手段,提升小麦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的技术体系。
(1) 合理轮作。通过在不同年份或季节间轮换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可以打破病虫害的寄生链和食物链,显著降低其发生基数。例如,将小麦与豆类、油料作物等进行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据研究,合理轮作可以使小麦锈病发病率降低30%~50%,赤霉病发病率降低20%~40%。
(2) 间作套种。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同时或交替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养分资源,同时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小麦田中套种大豆、绿豆等豆类作物,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通过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从而间接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实验数据显示,间作套种模式下的小麦田,病虫害发生率普遍低于单作小麦田10%~20%。
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灯光诱杀、黄板诱杀等。
(1) 灯光诱杀。灯光诱杀是利用害虫对特定光谱的趋光性进行集中捕杀的物理防治技术。在小麦田中设置黑光灯或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灯,可以有效吸引并诱集夜间活动的害虫,如麦蚜、吸浆虫等。实验数据显示,在小麦生长期间,每晚使用黑光灯诱杀,可捕获害虫数量占当夜田间害虫总量的30%~50%,显著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
(2) 黄板诱杀。黄色对多种害虫如蚜虫、粉虱等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通过在小麦田间悬挂涂有粘胶的黄板,可以大量诱集并粘住飞行的害虫,从而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研究表明,每亩小麦田悬挂20~30 块黄板,可有效降低害虫密度20%~30%,且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影响。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或增强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对害虫和病原菌进行有效控制。例如,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害虫;或者通过释放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4. 绿色药剂应用。绿色药剂是指对环境友好、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小麦纹枯病,选用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20% 噻呋啉悬浮剂、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等,在小麦分蘖后期到拔节前期施用药剂。小麦根腐病,选用30% 苯醚甲环唑·异环唑或43% 戊唑醇悬浮液等,配合深耕整地,彻底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小麦茎基腐病,选用咯菌腈按种子重量的0.1%~0.3% 拌种,戊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烯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01%~0.03%拌种,多菌灵烯唑醇按种子重量的0.1%~0.2% 拌种。小麦白粉病,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5% 咪鲜胺乳油等,在发生初期喷雾2 次。小麦赤霉病,根据病害发生程度,选用多粘杆菌KN-03、枯草芽孢杆菌、罗嗪霉素、四霉素等生物杀虫剂喷雾防治。
小麦蚜虫,选用50% 噻虫胺水分散粒剂、20%呋虫胺悬浮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等,在盛发初期喷雾1~2次。小麦红蜘蛛,选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16%四螨·哒螨灵可湿性粉剂、24%阿维·螺螨酯悬浮剂等,在盛发初期喷雾2次。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蝼蛄等),选用0.5%噻虫嗪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等,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撒施或沟施,减少地下害虫的越冬基数。
来源:农村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