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通透的活法,不是挥金如土的豪奢,而是参透“三七定律”的智慧。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六十耳顺,七十从心,这十年光阴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
—看似空无,实则藏着生命的真谛。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正通透的活法,不是挥金如土的豪奢,而是参透“三七定律”的智慧。
这组数字密码,正是解开晚年生命质量的密钥。
《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六十岁后的富养,首重修得“三七心法”:
七分淡泊浇灭欲望之火,三分进取守护生命余热。
王维晚年隐居辋川,
既保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
又延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心,
恰是此道典范。
《黄帝内经》讲“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六十岁后阳气更需涵养。
但淡泊绝非躺平,而是如苏轼所言“庐山烟雨浙江潮”
——看透世相后的从容。
留三分进取,或是提笔写回忆录,或是研究养生功法,
让精神如同《易经》中的“山火贲卦”,
既有静穆之美,又不失文明之光。
《庄子·刻意》警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
太多人将富养等同于保健品堆砌,
却不知《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深意。
三七定律要求:七分滋养心性,三分调理肉身,
如同古琴需七分木胎三分漆,方能奏出清音。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写下“心即理”,恰是晚年养心的终极法门。
七分心力当用于:读经典以明心见性,习书画以怡情悦性,悟禅茶以静气凝神。
剩余三分养生,只需遵循《遵生八笺》“十二时辰无病法”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这般修为,方能让身体如《周易》中的“地天泰卦”,上下交感而万物通。
《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但老子亦警告:“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六十岁后的财富智慧,
在于七分传递温暖,三分守住底线。
范仲淹设立义庄,既保家族三百年昌盛,
又未耗尽子孙福泽,深谙三七之道。
给予不单是物质馈赠,更是《论语》所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精神传承。
七分心力可化为:传授人生智慧,调解家庭矛盾,守护家风文脉。
而三分保留,则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留足养老本钱,守住尊严底线。
陆游八十五岁仍作“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壮语,
齐白石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一派,
皆证明晚年仍需三分开拓锐气。
但开拓不是莽撞,而是七分守成基础上的精进
——守住所悟之道,开拓未至之境。
守成当效法《尚书》“允执厥中”,守住健康根基、家庭和睦、财务安全。
开拓则可如禅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智能设备联通时代,练太极瑜伽融合传统,写回忆录对话历史。
这种“静水流深”式的进取,恰似《道德经》“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循环之道。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独处的诗意,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是群聚的温情。
六十岁后的社交三七律,要求七分时间独对天地,三分光阴笑谈风云。
这暗合《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修行,
也契合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
独处时当如《菜根谭》“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在茶香墨韵中照见本真。
群聚时则需《礼记》“礼之用,和为贵”,在含饴弄孙、老友对弈间传递温度。
这般出入自在的境界,正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动写照。
《淮南子》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六十到七十这十年,是生命最后的黄金矿脉。
遵循“三七定律”,实则是以《周易》三才之道(天地人)配七政之法(日月五星),在有限时空创造无限生机。
来源:高等教育文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