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台边缘,粉丝们高举相机,呐喊声与节奏共振,他们挥舞手臂,甚至叠成人形罗汉——圈内人称之为“起飞”——只为与心仪的偶像在电光火石间击掌一瞬。台下,一位名叫刘小葵(化名)的年轻人,从南京风尘仆仆赶来,刚下班便跃上高铁,跨越城市,只为赴这场与“小偶像”的每周之约。
在上海南京东路的“世界树”剧场,夜幕降临,聚光灯如星光般洒落,伴随着激昂的音乐,“世界树”的整个夜晚被点燃。
粉丝“起飞”为小偶像应援(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舞台边缘,粉丝们高举相机,呐喊声与节奏共振,他们挥舞手臂,甚至叠成人形罗汉——圈内人称之为“起飞”——只为与心仪的偶像在电光火石间击掌一瞬。台下,一位名叫刘小葵(化名)的年轻人,从南京风尘仆仆赶来,刚下班便跃上高铁,跨越城市,只为赴这场与“小偶像”的每周之约。
这一幕,正悄然成为中国十余座城市年轻人周末的缩影,一种青春与梦想交织的仪式感,在都市的霓虹中次第绽放。
“地下偶像” 起源于日本,其诞生与媒体变迁密切相关:日本偶像文化曾借 “地上波”(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普及兴起,2010年代电视行业受冲击后,部分艺人转向商业大楼地下室的小型剧场、Livehouse 演出,由此得名“地下偶像”,在国内,地下偶像又被称为“小偶像”。
AKB48模式将偶像与粉丝近距离接触的握手会“发扬光大”(图源:AKB48官网)
与主流偶像不同,地下偶像依赖线下剧场演出及特典会维系粉丝,核心在于强互动性——小型剧场中,观众可近距离观看表演,与小偶像击掌、握手,粉丝也以打 call、“起飞” 等方式呼应。
日本的AKB48是地下偶像转地上的典型代表,从东京秋叶原小剧场起步,以固定演出和握手会打造 “可以面对面的偶像”,其运营模式被广泛借鉴。
国内地下偶像可追溯至可追溯到2011年上海成立的组合Lunar,2017年福州成立的 UFO 偶像事务所,以及2019年长沙成立的“透明教室与平行女孩”等。2023年,因演出市场复苏、选秀节目停摆,被称为“地偶元年”:既有团体复出、城际交流增多,也吸引了怀揣梦想的新人加入。
根据“中国偶像Wiki”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成立的地偶团体达91个,这一年因此被称为“中国地下偶像元年”。2024年,新增地偶团体数量达174个;进入2025年,仅1月、2月就有 25个地偶新团诞生,其中男子地偶团体成为新的增长点。在被誉为“中国地偶第一城”的上海,每周都会举办约10场地偶拼盘演出。
许多年轻人成为地下偶像的原因各异,却都源于对梦想与热爱的追寻。部分人怀揣舞台梦,却因主流娱乐行业门槛过高而却步。主流偶像选拔对颜值、才艺要求严苛,还需强大背景资源或机遇,而地下偶像门槛较低,为更多普通年轻人提供了登台机会。
日剧《所以,我就推你了》中,女主在偶像身上看到了“努力融入团队却总格格不入”的自己,因而入坑。
还有人被地下偶像与粉丝间紧密的情感连接所吸引。主流体系中,偶像与粉丝间似有隔阂,互动少且形式单一;地下偶像则能与粉丝近距离接触,这种真实互动让他们感到付出被看见、被回应。特典会上收到的鼓励、粉丝因表演展露的笑容,能让小偶像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在别处难觅。
不少地下偶像演出为多支组合参与的“拼盘演出”,门票定价依地区消费力及主办方、场地方要求而定,多在30几元到100多元,收入归主办方或场地方,也有“入场无料”(免费入场)的演出。而地下偶像几乎无演出收入,主要靠售卖特典券营收。
特典会上,地下偶像为粉丝签名(图源:新浪财经)
演出后的特典会环节,粉丝购买特典券可获与偶像合影、签名、聊天等权益。合影多用拍立得,而照片被称为“切”;还有粉丝付费让偶像签绘特定主题拍立得的“宿题切”,外地粉丝可买含线上聊天时长和偶像拍立得的“电切”。特典券也支持与偶像1~2分钟聊天,有工作人员计时,不少粉丝为延长互动会一次性买多张。
此外,人气和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组合会开展“off会”,即与成员一起吃饭、玩桌游、唱K等线下活动,门票88元到200多元不等。
这种近距离、高互动模式,让粉丝与地下偶像建立深厚情感联系,粉丝能真切感受到偶像的关注与回应。
深圳的“小周”看广州男子地偶组合CloveR时,会买5到25张特典券,因拍切能带来幸福快乐;上海女高中生“农民”与ultimate draft组合成员nell第5次见面就买了“200切”,花费上万元,她觉得追主流偶像累且易起冲突,而地偶在她遭遇校园霸凌、重度抑郁时给予了力量和幸福感;上海女生“小音”也表示,在特典会能与偶像分享趣事、倾诉烦恼,获得正向情绪价值,还结识了许多好友。
地下偶像团体“轻触心弦FuwaFuwa”的特典会规则和特典券详情(图源:@轻触心弦FuwaFuwa官方微博)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新一代年轻人对情绪价值、情感投射和真实快乐有着强烈需求,追地下偶像成为他们满足这类情感需求的方式。对粉丝而言,地下偶像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或许短暂,却无比珍贵。
但这一新兴行业暗藏隐忧。对地下偶像来说,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常不成正比,他们大多无底薪,主要依赖周边贩卖、演出门票分成,平均薪资偏低。即便如此,他们仍因对舞台的热爱和与粉丝的羁绊坚持着。
对粉丝来说,平衡情感需求与现实花费是一大难题:单次追星开销看似不大,长期积累却可能加重自身乃至家庭的负担。
此外,随着地下偶像团体增多,市场竞争加剧,地偶团体如何保证演出质量、维持粉丝热情,也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挑战。
地下偶像的兴起,既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娱乐和情感寄托,也为娱乐产业注入新活力,以独特姿态回应着年轻人的内心渴望,在小众领域绽放光彩。但其能否持续火热、如何在发展中解决现存问题,仍需时间检验与行业内外共同探索。
来源:阿拉微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