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建设:绿野织金,守着村子赚钱过日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6:12 1

摘要: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金大田靠治“绿”打底、用“绿”生“金”,不仅还清了生态旧账,更让昔日土地变成“聚宝盆”,一步步实现“以景怡人、以业聚人、以文化人”的三次跨越。

台州市路桥区绿野织金,守着村子赚钱过日子

“老板,再来一份酒盅印!”

小良庭院里,食客的吆喝声混着饭菜香飘出院墙,不远处,古厝改建的院子里透出暖光,墨香顺着微风与青绿禾苗的清新气息缠在一起。

初秋的新桥镇金良社区金大田景区每一缕气息都透着“绿”与“活”

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金大田靠治“绿”打底、用“绿”生“金”,不仅还清了生态旧账,更让昔日土地变成“聚宝盆”,一步步实现“以景怡人、以业聚人、以文化人”的三次跨越。

01从“一家火”到“全域旺”

晚间7时,小良庭院仍满是食客,主理人金小良系着沾了油星的围裙穿梭在餐桌间,额角的汗顺着笑纹往下淌。这位如今忙着招呼客人的农家乐老板,十年前却还是为生计犯愁的拆解工。

“2010年那会儿,村里关了六七十家拆解厂,‘饭碗’丢了,不知道还能去干啥。”金小良回忆,彼时干部带着村民清淤河道、清运废料,在光秃秃的地块种满苗木,黑臭的河水慢慢变清,曾经“乌烟瘴气”的村子终于有了田园模样。

“你搞个农家乐,我肯定来捧场!”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金小良。他租下闲置地块、搭起简易灶台,靠着红烧鲫鱼、灰塘煨鸭等地道农家菜开了张。2014年,金小良又在菜单里添上烤全羊和非遗糕点“酒盅印”,招牌菜的改动彻底把生意炒得红红火火——招呼来自温岭、椒江等地的食客,单是烤全羊每年就能卖出两三千只。

烤羊香引来了更多“追绿人”。2014年,许艳跟着“花田市集”招募来到金大田,白墙青瓦、流水潺潺的景致,加上村干部对未来的清晰规划,让她下定决心留了下来。

2015年5月1日,扶雅书院开门迎客,书架上排满图书,桌上放着手作材料。可初期,村民们并不买账——有家长带着孩子路过,看到孩子想进店,随口就说“看闲书有啥用”;书院组织活动也只有寥寥几“条”人参加。

许艳没气馁,她每天开门迎客,免费给村民提供茶水,周末搞起非遗制作体验。慢慢地,有村民愿意进来坐了,孩子们也会主动问“阿姨,这周还有活动吗”。活动结束后,家长还会带着孩子到周边赏绿踏青,越来越多人愿意专门驱车前来打卡。

“刮骨疗毒”式的环境治理让金大田的生态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各种业态也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青少年宫新桥分宫这座“大自然中的青少年宫”,让孩子们在田间上自然课,学着辨认作物、观察昆虫,培养孩子“在自然里成长”;

麦野云窑窑烤面包开张两月有余,每日都能售出百余个面包。

“周边环境好,人家到我们这里吃面包,还能去周边逛一逛、打打卡,田园风光相当不错。”麦野云窑窑烤面包主理人蒋志富笑道。

设计师夏国元带着2000万元毅然奔赴金大田,在“小型西溪湿地”内打造沚上花辰度假村——保留老房子的木梁砖墙,在院子里种满月季和多肉,既藏着乡村风情,又有现代生活品质,5月开业至今,已承接10余场团建、预定近10场婚礼。

如今,这些业态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游客在小良庭院吃了农家菜,去稻田边打卡拍照,再到扶雅书院做手作,最后带份麦野云窑的面包返程。金大田景区欣欣向荣,每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千万元,曾经的“垃圾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地”。

02跟着“好风景”赚“实在钱”

“大哥,今天有啥新鲜货?”清晨村口,村民金士利正举着锄头准备给菜地松土,他笑得眼角都皱起来:“以前种一亩地,一年忙到头也就赚几千块;现在不仅能靠土地流转拿租金,我养的鱼、种的菜还能给农家乐供货,离家近,一年下来,比出去打工挣得还多。”

金良社区的村民们,最初都是乡村发展的“观望者”。2010年环境整治时,有人觉得“清垃圾、种树苗没用,不如搞拆解来得快”;小良庭院开张时,也有人议论“就凭几间小平房,怎么能赚到钱”,可看着金小良的生意一天天红火,许艳的书院里越来越热闹,大家慢慢动了心。

“土地流转是第一步,让村民先尝到甜头。”金良社区党总支委员陈钇汝介绍,村里把闲置的农田、民房集中起来,统一流转给种植大户和农文旅主体,并推动出台了全市首个镇级土地流转奖补政策,让村民共享红利,“百花园林最开始只是种植茶梅、罗汉松等经济作物,现在逐步发展成包含有机草莓采摘、热带雨林研学、蔬菜花园科研等多元文旅业态,生态产品附加值增加了12%,连带着文旅收入也更可观。”

更让村民开心的是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如今,小良庭院依旧能保持每个周末十几桌客人,金小良也常雇村民来帮忙。“一天给200块工钱,她们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比在外头打工强多了。”

像这样的村民还有不少——麦野云窑窑烤面包雇了3名村民做营业员,二嫂二期非凡·野奢忙时会请村民当服务员,沚上花辰度假村打理苗木会寻找本地村民,人均年增收约4000元。

如今的金大田,近13%的村民直接参与到文旅产业链中,“守着村子就能赚钱”,成了村民们最实在的感受。

03寻本求真 铸乡村之“魂”

“搞乡村发展,不能丢了咱的根。”这是金大田所有人的共识。在这里,客人抬头见禾苗、低头闻虫鸣,“要是把村里改得跟城里的商场一样,就没人愿意来了。”夏国元说,在打造沚上花辰度假村时,他特意将所看到的风景都融入自然进行改造,不留痕迹保留乡村风情的同时,又能提升生活的品质,“岁月如此静好,这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生活美学。”

周末的扶雅书院里,10岁的俊俊主动举手:“阿姨,今天的绘本课我来帮忙发材料吧!”如今,书院的绘本课、手作体验活动,一半以上的志愿者是本地村民或孩子——他们从最初的“旁观者”,慢慢变成了传播文化的“主人公”。

在金大田人文乡村共创中心,新桥镇共富工坊的产品整齐摆放,其中的共富工坊直营店,汇聚了本地农产与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下沉乡村的重要点位,这里不仅串联起新桥的工业、农业与旅游业,还会开展书画展、阅读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既展示新桥特色,又服务村民与游客,助力非遗传承和产品销售。

如今的金大田既有“农家乐里烤羊香”的烟火气也有“书院里书声朗朗”的文化味既有年轻人打卡拍照的网红点也有老人晒太阳聊天的“老戏台”

村民们说:“我们不想做昙花一现的网红景区,只想守着这片田、这些老房子,让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

从“垃圾满村”到“绿意满田”,从“一人闯”到“众人创”,金大田的“点绿成金”,从不是简单的“造景”,而是守住乡土本真,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村民口袋里的“金山银山”——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温度,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过上有奔头、有滋味的好日子。

来源:澄江小桔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