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此擅长反思,中华民族的反思精神从何而来?由谁而体系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8:07 1

摘要:至此,一则,孟子当然也是在高举反思精神的旗帜——且那面旗子上最最主要的图案:仁、礼、忠,与孔子或曾子并无二致。但,二则,孟子亦旗帜鲜明地反对我们生生把自己反思成了“反思怪”、“烂好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假,人却不是社会关系的奴隶,人也须主动去构建良性的社

至此,一则,孟子当然也是在高举反思精神的旗帜——且那面旗子上最最主要的图案:仁、礼、忠,与孔子或曾子并无二致。但,二则,孟子亦旗帜鲜明地反对我们生生把自己反思成了“反思怪”、“烂好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假,人却不是社会关系的奴隶,人也须主动去构建良性的社会关系啊!……

“反思精神”乃我国文化的一大重要特色,亦重要长处之一。先莫讲古,就讲现在,讲我们上学的时候:那时候,太多人有“错题本”这个东西了吧?且是否总听我们的父母说这四个字:“事不过三”——譬诸一两次考砸没什么可怕,怕就怕不懂总结、反思、错了白错而一路考砸下去?——此个人层面、生活层面的反思矣;倘讲古,讲政治社会、民族国家层面的反思呢?——煌煌《二十四史》,昭昭《资治通鉴》,不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错题本吗?是的,一为中国人,一旦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反思的精神就是这么无处不在——不限大小事,不限时空……

还须问:那,我们的这种独特的反思精神是哪里来的?世殊事异,“君子小人”的范畴今已或嫌简薄,我们现在如何继承并发扬反思这个事?——那自然的,当具体反思些什么呢?如何避免过度的反思以致唯唯诺诺——失却了做事的气概?等等。

一个一个看,先看第一个问题,即中华民族的反思精神究竟从何而来?

毫不夸张地说,仅这一个问题就够写一大套书了——从农业文明的特质到诗书礼易春秋,到毛主席的书,到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到一个接一个且今天还在接力的“五年计划”……然而,倘简短截说,倘极粗糙地说,盖反思精神的“体系化”,打孔、孟二位夫子那儿来。

此如《论语》开篇第一章节,孔子的高足——“宗圣”曾子即明言道:“吾日三省吾身……”(《学而第一》)。人曾子具体又反思了些什么呢?话极有名,盖“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视诸此话,是的,彼时反思实则已经很具体很具有可操作性了,即:1、我的公事办得怎么样了?2、我的私事办得怎么样了?3、我的学习状态又是如何?——拿这一套框架照比今天的情形,不得不说,依然适用,其:我的社会责任尽到了吗,即我的“大我”擦亮了吗?我的“小我”呢?此外,我是否一直在学习着,没有固步自封——一直在进步着?

那,曾子的老师——孔子他老人家本人如何说呢?——说得更多更好更高屋建瓴。

此如人尽皆知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过,则无惮改”(《论语》多处);再比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即最后这一条而言,孔子反思道:我是否太主观臆断了(“意”)?是否胡乱拢一拢主观的鸡毛便强扎成令箭(“必”)?是否太固执太不知权变了(“固”)?是否太把自己的这点事儿当回事儿了(“我”)?……——在今而言,倘浓缩成一句话:我是否把“我”这个字摆得太正而太大了呢?

至此,一则,反思精神的来源似比较清晰了,即它的体系化,至晚孔子那时已然。其实更早的《诗》《书》时代亦已多讲反思精神了——众所周知,周公制定的周朝政策的基准即是对夏、商政策的反思(特别是商);甚至可以这么说,所谓儒学,其孔子师徒把历史经验做了进一步的萃取提炼也已——其“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卫灵公第十五》)的“反思、进步、再进步”之学也已……

二则,当具体反思些什么呢?今人似不必嫌弃古人的那一套太“简薄”。——如前文,《论语》提出的需要反思的科目,诸如“我是否太主观了”、“我是否已经停止学习停止进步了”云云,在我们今天的每个人的每一天,犹且值得反思……

那,孟子又是怎么回事儿,孔子不是说得够清楚了吗?孟子对于反思精神又有哪些发展——哪些“体系化”层面的贡献呢?——这其实还能写成一部书;小文章矣,要而言之:若说至孔子那一代人已基本厘清了反思的内涵,则孟子不仅强化了这些内涵,又进一步整理出了反思的外延

是的,就是本文开头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我们反思到什么程度为宜”——过则影响做事了,不及则白反思一场,尚没能找到自身问题之所在……总之是到底到底,反思到什么程度才好呢?孟子实则早已明白给出了那个度,这一段话亦极有名: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离娄下》)

1、“君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什么太特别的,君子者,“存心”而已——“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一项,孟子不仅高度概括了孔子学术的宏义——惟仁惟礼,惟教你怎样才能做得成一个人(化用陆九渊观点);还顺势点破了如此为人,即做一名君子的好处,其: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马克思讲:“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返回头看,马克思马老师这话实则愈发巩固了孟子之论的基础。——我们不是都想过得更好一些吗?孟子言之:那就让我们自己尽量妥帖地处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吧——从自己出发,以仁、礼为饵,尽量引得人们都爱我,都敬我。

有鉴于此,孟子正式教我们如何反思了:

3、若别人待我们不好(“横逆”),身为君子就该反思了——我是不够仁吗,还是礼数上慢待了别人?“过则无惮改”;嗯,我马上改!——但,若别人仍然待我们不好怎么办(“其横逆由是也”)?不妨继续反思道:是否在“忠”的层面上我出问题了?在今而言,是否我的一片诚意藏得太深给得太少,别人仍然没能感到?

可又但是,若别人继续待我们不好,即我仁、礼、忠三门反思的作业明明都已被判了优秀,还要不要继续反思了?于此,孟子果断叫停:不要!不要再继续反思了!到这一步,反思的延长线便不必延长下去了;到这一步,一定由反思的动作转为相信自己的动作:“是的,这已经不是你自身的问题了”——盖那个待你不好的人就是个“妄人”而已,与“禽兽”无异……

至此,一则,孟子当然也是在高举反思精神的旗帜——且那面旗子上最最主要的图案:仁、礼、忠,与孔子或曾子并无二致。但,二则,孟子亦旗帜鲜明地反对我们生生把自己反思成了“反思怪”、“烂好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假,人却不是社会关系的奴隶,人也须主动去构建良性的社会关系啊!……反思的内涵、外延,借由孟子的这一段,联系孔子的那些话,是否一下子清晰显豁得多了?

有是哉,孟子在这一段话的结尾便直接道明了人应该怎样活着:4、“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所以,我们当怎样活着呢?第一,还是要带着一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压力活着。譬诸“舜”也是人,我也是人,但凡活着便不要轻易饶了自己,而要时时拷问自己道:“我和先贤的差距,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呐?”——是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可千万别活成了个“刮刮乐”啊,要终身不懈地追求进步!……“进步”,这才是我们需要确凿地放在反思这杆秤上的东西。

然而,其二,也甭啥都往这上搁——譬诸“一朝之忿”就别往上搁……我老孟还是那话,要去主动构建良性的社会关系——真、善、美的人的存在;不要去搭理那些禽兽。人终归是“人”这个字的主人,切莫做了那一撇一捺的奴隶……

综上,小结道,亦即是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那个最难的问题——“如何继承并发扬这种祖传的反思精神呢”?

师法前贤,结合现实,姑妄言之是:

1、最应继承者,反思的“那一系列动作”——我们今天似依然应当把这套动作当作最最日常的动作之一,走路一般,且最好是把它锻炼为我们的本能反应之一。不为其他,为进步不息,为主动预备下一份“终身之忧”以御“一朝之患”——以见大天地,得大解脱,享大自由……

2、孔曰“见贤思齐”,曰“过则无惮改”,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曰“反求诸己”——曰“仁”、“礼”、“忠”,我们是否都做到了呢?……这些祖传的反思的内涵亦应继承之;只不过:在今“我”字可以摆得稍正稍大些,而“礼”则当然可以与时俱进,不必泥古。

3、至于反思的外延,今宜更加明确这样一件事,即“反思一定要有其延长的极限”。——于个人而言,平衡好反思精神和进取精神,既仁且义且勇;于政治社会民族国家,则反思的战略之中必有进取的战术,进取的战略之中亦必须蕴含反思的战术。——无一刻可以只要这个而不要那个;既义且勇,义勇且智……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孟子》,司马迁《史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陆九渊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主席《毛泽东选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孔孟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来源:愚鲁的诗词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