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回到故乡小张坞村时,已经是83岁的“老头”了,本来是想回乡“避暑”的,却被王璋喜和王志让缠住了,要我和他们“联合起来写村史。”
三个老头写“村史”的故事
□王志英
当我回到故乡小张坞村时,已经是83岁的“老头”了,本来是想回乡“避暑”的,却被王璋喜和王志让缠住了,要我和他们“联合起来写村史。”
我一听,头都大了,说:“写村史可不是闹着玩的,需要掌握大量资料,需要做许多调查研究工作,三伏天气,静坐都汗流浃背,谁还肯去调查走访?”
“我们去!”王璋喜和王志让坚定地说。
“那怎么行?你(指王璋喜),已经88岁了,走路柱着拐杖;志让也80岁了,体力也不支;我也是一个柱着拐杖的人,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是承担不起调查任务的。”
“我腿脚还方便,跑腿有我呢!”王志让勇挑重担。
“小张坞村是怎样形成的?”是我们三个老头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为此,我们调查走访了七、八十个老人,但都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答案。一次,王志让去村卫生室打针,碰见村委看门的马世德,闲话中得知他参加过“村史”的调查,就惊奇地问道:“你还参加过村史调查?”马世德说:“那时,上面要求写村史,支书就把任务交给了我和武佛明、马碾锁。我们也到县档案馆和市志办跑过几次,还写了一篇《话说小张坞村》,底稿放在南头武佛明家。”
王志让立即找到武佛明,武佛明便将《话说小张坞村》的底稿交给他,虽说只有1400来字,却讲清了小张坞村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
之后,南头介晓蝶又对王志让讲:“2015年,我哥介安治还在村里搞过一次“村史”调查,也写过一篇文章,还开来一架无人机拍了不少照片。王志让如获至宝,立即让他的孩子开上小车到运城去找介安治,介安治把他写的《运城——小张坞村发展史(完整版)》(共2400字)、拍的视频和照片一并传给了王志让。王志让拿回来后,我们三个进行了仔细研究,认为这些材料乍看是一部“村史”,细看是一篇新闻通讯,但也回答了“小张坞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
根据这两篇短文,我们写下了“小张坞村的形成”这段村史:
“据传,一千多年前,小张坞村这个地方还是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
突然有一天,来了一户姓李的人家。接着,一户姓孙的人家和一户姓吕的人家也来了,三户人家分开住在现在的吕家巷附近。他们以农耕为业,勤俭持家,勤劳俭朴,生生不息,渐渐发展起来。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他们在现在的吕家巷东口北边建了一座为贫苦百姓消灾解难的观世音菩萨庙,又在这个庙的正东建立了一条巷,叫庙前巷。
明朝初期,从洪洞大槐树下又迁来王氏兄弟三家,住在小张坞村的中部。
不久,李姓、吕姓又先后迁到了别处(据说,吕姓迁到了西安)。孙姓人少,王氏人丁兴旺,又围绕观世音菩萨庙,建了四条巷:两条在庙的西边,一条叫西巷,一条叫庄巷;庄巷中间有条通往吕家巷的小路,路西又建了一条巷,因在庄巷以南,便叫南巷;在观世音菩萨庙以东还建了一条巷,叫“土门巷”,因为巷的西门是用土胚做的(在庙前巷北)。加上原来的吕家巷和庙前巷,共六条巷。
然后,王氏家族又在西巷南、庄巷北建了一座“王家祠堂”,称为“中社”。
叫什么村呢?因为小张坞村四面高中间低,就像一个造船厂的船坞,便决定叫小张坞村。
还有一种说法:在小张坞村南有一条河流,叫风翊河,由东向西南流入碱沟。小张坞村民南行,必从“坞”乘船渡过,而“坞”就是岸边停船的地方,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村叫做小张坞村。
随后,又从北相乔阳迁来一家王姓,住在小张坞村的东北角,后来发展成一条巷,因位于小张坞村东北角,俗称“角巷”,角巷人则称其为“义盛庄”,也叫“北社”。
公元1654年左右,又从陕西扶风迁来一家马姓,居住在小张坞村南,发展到后来,建起了东巷、南巷、甜水井巷、楼门巷、新巷,村名叫马里庄,也叫“南社”。
公元1665年左右,又从西川迁来一家杨姓,居住在小张坞正北,发展到后来,建了两条巷:东杨家巷和西杨家巷,属小张坞管辖,也称“后社”。
再后,上级部门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把三村、四社整编为一个村,统称为小张坞村。
1947年4月26日解县解放,解县民主县政府成立,小张坞村属解县二区(南庙)管辖;
1954年7月解县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县政府驻解州,辖46乡,小张坞村属解虞县袁家庄乡管辖;
1956年3月,解虞县变为2镇16乡,小张坞村属解虞县西张耿乡管辖;
1958年9月,解虞县设5个人民公社,小张坞村属解虞县龙居人民公社管辖;
1958年11月21日,安邑、解虞、永济、临猗合并为运城县,县政府驻运城。小张坞村属运城县红旗人民公社管辖;
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原临猗、永济县从运城县分出,原解县、安邑仍称运城县。小张坞村属运城县龙居人民公社管辖;
1971年2月16日,龙居人民公社改为西张耿人民公社,小张坞村属西张耿人民公社管辖;
1981年1月,西张耿人民公社改为龙居人民公社,小张坞村属运城县龙居人民公社管辖;
1983年5月,政社分开,原龙居人民公社更名为龙居镇,小张坞村属龙居镇管辖;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县为运城市。小张坞村属运城市龙居镇管辖;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原运城市改为盐湖区。小张坞村属盐湖区龙居镇管辖。”
解放之前和解放初期的中共组织在小张坞村的发展和壮大是比较难以调查的,因为当事人与知情人大都去世。怎么办呢?王璋喜便从他的熟人中进行调查。他首先接触的是杨家后头杨现民(是村里最老的老人)和马张保。
杨现民告诉他:“咱村离县城远,革命发展比较慢,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南头的马乱心和庄巷的王久胜参加革命最早,参加的是解县牺盟会,他们在村里积极参加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角巷的邱子龙是村里的一面旗,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最后被害死在南庙村。
解放战争时期,人心向党,积极参加革命者越来越多。小张坞村党支部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据我所知,党支部书记是南头的马陆法。但党员有哪些,我不知道。”
王璋喜又写信给曾在临汾县任副县长的马张保。马张保,小张坞人,曾跟着他舅王克勤在解县当过干部,王克勤还在村里当过村长。因为王克勤已经去世,想问问马张保知道不知道小张坞村谁是共产党员。还好,马张保给出了肯定答案:解放初,小张坞村有6名共产党员:马陆法、谢秀珍、马银玉、张桂兰、张仙草、李丹桂。马陆法是小张坞村党支部的第一任书记。
王志英这才有根有据地写下了“小张坞村中共组织、行政机构和群团组织的建立”这一章:
“一打运城前,解县广大农村(包括小张坞村在内)已经解放。
小张坞村的党支部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
当时,村里有六名党员:马陆法、谢秀珍、马银玉、张桂兰、张仙草、李丹桂,他们是小张坞村最早的共产党员。
经民主选举,马陆法担任了小张坞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
在党支部的组织发动下,村民支前情绪空前高涨,不少人报名参加担架队、运粮队、运弹药队、坚持日夜为我军运送各种物资和抢救伤员、掩埋烈士,还发动群众做军鞋、捐门板、送子参军,当时参军的有王长命、王前周等。送子现场还贴着“前周妈思想红,送子参军最光荣……”
“从1947年中共小张坞村支部成立开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党员53人。
小张坞党支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积极完成了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工作任务。
按照党章规定和实际需要,小张坞村党支部也坚持换届选举,根据回忆,各届的党支部书记是:马陆法、杨增祥、王现龙、王会兴、马田驹、何培通、王开荣、
介允之、邱安伍、解春生(镇派)、曹高贵(镇派)、 马进才、王念兵、马腾高、马 将。
副书记为:杨安奎、王建栋、马经定、王广顺、王立革等。”
实事求是,是写“村史”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三个在写《小张坞村史话》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写到“第三节 群团组织”中“农民协会”一节时,根据调查,我们弄清了农会的组成人员,但不知道农会主席究竟是谁?
怎么办呢?
一种意见是:“根据群众的意愿 ,由我们确定一个。反正是历史了,又没有人能说下个所以然。”
另一种意见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弄不清就是弄不清。”
经过讨论,决定实事求是。
于是,我就在“村史”中这样写道:“1948年10月,上级派工作队驻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村里随即成立了小张坞村农民协会,简称农会,是行政权力机构。
在土改工作队的指导下,小张坞村农会,组织广大贫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改运动。经过认真扎实工作,完成了土地丈量、分配和房屋清查、登记和确权工作。
1950年9月,解县人民政府向小张坞村村民发放了土地证和房窑证。土地证、房窑证的发放标志着土改运动的结束。
当时,小张坞村农会,据村民回忆有马陆法、王现龙、王久胜、何凤翔、王大管、席先锋等,但主席是谁?却没有人能准确地回忆起来。”
在写到老支书王会兴为村里引进资金时,有些群众提出了一些怀疑,却拿不出一点证据。我们认为,王会兴把他一生的精力几乎都献给了小张坞村,确实出过大力,流过大汗,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村史”上为他留下一笔靓丽的风采,为此,我们决定将王志英原来刊发在《黄河晨报》2012年1月17日的《老将王会兴》一篇通讯作为老干部的榜样在“村史”上专门写了一节。
在写《小张坞村史话》时,有人反映:“2011年,咱村村‘两委’刻过一个《兴村功德碑记》,为了永远教育村民,希望能收录在‘村史’中。”
王志让立即到处寻找,但找了几天,也没有结果。一次,村委召开干部会议,王志让就在会后问大家:“谁知道咱村2011年刻的那块碑现在放在哪里?”一个负责建设“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瓦匠说:“就镶在党群服务中心大楼东头一楼翅墙上。因为被大树折盖着,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王志让立即叫来王志英进行拍照。于是,《小张坞村史话》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
兴村功德碑记
盛世举盛事国如此村亦然
吾村人文荟萃民风淳樸英才辈出今逢盛世政通人和百业昌盛然目下村民居住环境及公共设施与村民物资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之需求极不适应对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幸有吾村诸多在外游子热心村事眷恋根祖崇德尚义乐善好施慷慨解囊极力引资募捐达近一百二十余万元共襄盛举造福桑梓
蒙承游子沐恩 又经精心谋划科学运作 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从而使村公共设施大为改观首先在学校打深井一眼并对供水管网彻底改造让村民喝上了甘冽的甜水告别了千百年喝含氟水的历史其二一栋功能齐全结构严谨典雅气派的二层办公大楼巍峨屹立蔚为壮观其三硬化了全村巷道方便了村民出行其四实施了引黄渠硬化工程使村民浇地达到了省时省工省钱惠及百性其五村里大小巷道实现了亮化每晚全村一片光明同时并对全村进行了绿化美化从而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明和谐秀美的新农村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河东
现将历年引资捐资姓字勒石于后以垂斯永久
王会兴 南城办事处副主任引资五十万元
介允之 模范干部先进共产党员捐资三万元
马向点 优秀教师引资三十五万元
李光哲 模范教师引资十万元
王明德 运城购物中心总经理捐资十万元
王桃叶 模范共产党员引资五万元
王银会 盐湖区财政局副局长引资五万元
徐向东 盐湖区电业局农电股股长引资四万元
马富仓 富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捐资三万元
王月顺 山西安顺生物科技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捐资三万元
小张坞村党支部、村委会
二0一一年八月
经过几个月调查与撰写,一本《小张坞村史话》终于问世,共19章:
概述
第一章 小张坞村的形成
第二章 小张坞中共组织、行政机构和群团组织的建立
第三章 努力巩固人民政权 (一、土地改革,二、抗美援朝,三、取缔反动一贯道,四、镇压反革命, 五、“四清”运动,六、落实政策)
第四章 乡村建设(宅院建设、房屋建筑、巷道建设)
第五章 小张坞村的基础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利、农业机械、农电建设、久兴农种植合作社和枣树协会)
第六章 农业(农业体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机具、调整种植结构、自然灾害、)
第七章 畜牧养殖(大牲口、养殖业)
第八章 企 业(个体手工业、合作化时期的企业、大队加工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第九章 交通与运输
第十章 教育文化体育医卫(教育、广播电视、业余剧团、群众体育活动、医药卫生)
第十一章 商业与金融
第十二章 年节文化
第十三章 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神庙、祠堂、三村七门、泊池文化)
第十四章 民间习俗(婚嫁、丧葬、冥婚、建房上梁、小儿满月、禁忌)
第十五章 小张坞村烈士
第十六章 小张坞村人才辈出
第十七章 农谚·方言·歇后语
第十八章 小张坞村的巨大变化
第十九章 文 选
后 记
其中,第十八章“小张坞村的巨大变化”被作者改成《下张坞村这十年》通讯后,还被刊发在国家级刊物《乡镇论坛》2022年12期(下)的“名村古镇”专栏中和省委《支部建设》2023年1月(上)期上。
作者:王志英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来源:运城之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