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一场名为《人类对南极的探索与挑战:从历史到未来》的科普报告开启了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教育集团高二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曾亲历南极科考39次队、在冰原上奋战68天的科研工作者、西北大学教授张玉柱老师,带着一手拍摄的南极影像、沉甸甸的科考故事
2025
开学第一课
南极科考者带你解锁
冰原深处的科学密码
新学期·新启航
2025年9月1日,一场名为《人类对南极的探索与挑战:从历史到未来》的科普报告开启了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教育集团高二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曾亲历南极科考39次队、在冰原上奋战68天的科研工作者、西北大学教授张玉柱老师,带着一手拍摄的南极影像、沉甸甸的科考故事与滚烫的科学家精神,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球最南端的大门。
一帧帧影像里的南极:
真实的冰与火之歌
“看这张照片里的蓝冰,阳光折射下像碎掉的星空;还有这段视频,企鹅群摇摇摆摆穿过科考站,身后是能吞噬一切的暴风雪。”随着大屏幕上画面流转,同学们的目光被牢牢吸引——这些全是张玉柱教授在南极实地拍摄的素材:零下几十度的极昼里,冰盖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深夜的冰原上,极光如彩带般铺满天空;科考队员踩着雪靴在冰丘间跋涉,面前是漫天的飞雪。
张教授笑着说:“南极的美是‘硬核’的,风速能到每秒50米,温度计经常指向-40℃,但每次看到冰缝里透出的蓝光,或是企鹅好奇歪头的样子,或是采集到的珍贵样品,所有辛苦都值了。”
从“追赶者”到“同行者”:
中国南极科考的逆袭路
报告中,一段关于南极科考史的讲述让人热血沸腾。“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带着团队向南极点冲刺,最终因严寒和补给耗尽长眠冰原,他们的日记里写着‘为科学献身是荣耀’。”而中国的南极故事,始于1984年——那一年,中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乘“向阳红10号”出发,在乔治王岛建起首个科考站“长城站”。
“起步晚,但我们跑得多快啊!”主讲人自豪地展示着地图:从长城站、中山站,到昆仑站、泰山站,再到2023年刚在难言岛建成的秦岭站,中国已在南极建成5座科考站,“秦岭站的位置特别关键,能帮我们更深入研究冰盖演化,就像在南极心脏安了个‘观测哨’。”
冰原上的科学密码:
200公斤样品里的大发现
科考不是“观光”,而是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战役。主讲人展示了一组照片:队员们趴在雪地上操作钻机,深冰芯钻探时,每提取1米冰芯都要精准记录;在天文观测舱里,望远镜对准南极的天空, “因为极夜长、空气干净,能捕捉到宇宙最微弱的信号,帮我们找暗物质、研究宇宙起源。”……
日常工作里,“采样”是重头戏。“每种样品至少要2公斤,冰样、雪样、岩石样……68天里,我们带回了两百多公斤‘宝贝’。”这些样品藏着地球的“记忆”:冰芯里的气泡记录着几万年前的大气成分,能还原气候变迁;岩石样本能揭开南极冰盖形成的秘密……
精神的传承:
比冰盖更恒久的力量
报告最后,主讲人分享了一句感悟:“在南极待久了会明白,大自然的壮美能塑造灵魂。当你站在一望无际的冰原上,会觉得个人很渺小,但科学的力量、人的精神很伟大。”
从斯科特团队的执着,到中国科考队员的坚守;从深冰芯钻探的耐心,到天文观测的专注——这就是科学家精神:追求真理、勇攀高峰,还有淡泊名利、团结协作。“41次队今年5月刚回来,一批年轻队员接过了接力棒,”主讲人看着台下的同学们,“科学的路很长,南极的秘密还有很多,等着你们未来去解锁。”
这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南极的壮美与神秘,更让科学家精神如种子般播撒在心田——原来,真正的追星,是追那些为科学发光的人;真正的远方,是用知识和勇气开拓的未知。
来源:西安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