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康县的山水画卷中,豆坝镇109.16平方公里的土地藏着独特生机——25公里豆坝河蜿蜒穿境,10.76万亩集体林地与1.7万亩国有林层层叠翠。这片高寒阴湿、“一水携两山”的天然“氧吧”,不仅孕育着生态美景,更生长着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的“产业宝藏”。豆坝镇发挥“
在康县的山水画卷中,豆坝镇109.16平方公里的土地藏着独特生机——25公里豆坝河蜿蜒穿境,10.76万亩集体林地与1.7万亩国有林层层叠翠。这片高寒阴湿、“一水携两山”的天然“氧吧”,不仅孕育着生态美景,更生长着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的“产业宝藏”。豆坝镇发挥“红色纽带”作用,以“1131”产业发展模式,即一个“产业共富”联合支部,一个主导产业(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小杂粮、散养鸡、中蜂),一个地域产品品牌康县金豆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系列产品为抓手,串联起菌菇、蜂蜜、土鸡等特色产业,让生态资源变成乡亲们的增收财富。从林间菌菇到工厂加工,从支部牵头到产销畅通,每一步都踩准了“靠山吃山”的致富节奏。
一、食用菌:青冈树下结“金果”,刘坝工厂连产带销
要说豆坝镇林区产业的“当家花旦”,青冈木耳、青冈香菇绝对稳居C位!依托林区丰富的青冈树资源,豆坝镇以“支部引领+合作社支持+能人大户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让菌棒在林间扎根,让“菌子经济”落地结果。
2025年,全镇一口气种了16846余架青冈食用菌,356户脱贫户、“三类户”跟着分红,4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成排的菌棒立在林间,既不破坏生态,又让乡亲们的收入节节高。而这些新鲜采收的菌菇,还有个“好去处”——刘坝食用菌加工厂。在这里,菌菇经过清洗、烘干、分装等工序,变身便于储存、风味更浓的干货产品,身价翻倍的同时,也让“豆坝菌菇”的保质期和销路都翻了番。
更贴心的是,每到野生菌生长旺季,刘坝食用菌加工厂还会敞开大门,大量收购村民从林区采摘的野生菌。牛肝菌、青头菌、紫冒牛肝菌等品类丰富,工作人员会仔细分拣、严格把控品质,按品种和品相分类收购。新鲜野生菌要么速冻保鲜运往大城市餐桌,要么烘干制成菌干,让乡亲们的“林下收获”有了稳定销路,多了份增收保障。
二、中蜂养殖:板栗林里酿“甜蜜”,支部牵头拓市场
豆坝镇2万余亩野生板栗林,不只是秋日里的风景担当,更是中蜂的“天然食堂”。每到花期,蜜蜂在栗花间飞舞,酿出的“板栗蜜”醇厚香甜,带着山林的清润气息,是实打实的“生态好蜜”。
2025年,全镇养殖中蜂6000余箱,还专门升级了林口村“智慧蜂场”,1860箱蜜蜂用上“高箱”技术,产出的成熟蜜品质更优。而把这“甜蜜”送向更多人餐桌的关键力量,正是金豆籽联合党支部。支部牵头深挖“板栗蜜”的特色价值,金豆籽联合党支部牵头打造品牌,党员干部跑商超、做直播,对接线上线下渠道,让原本藏在深山的蜂蜜,变成了消费者争相购买的“生态好物”。目前已有52户农户跟着享“蜜”福,这“甜蜜事业”,甜了舌尖,更暖了人心!
三、“跑山鸡”:林间空地抓“鸡遇”,生态好肉不愁卖
走在豆坝镇的林区村落,总能看到黑瑶鸡、大瑶鸡、青脚麻鸡的身影——它们在板栗林下、房前屋后撒欢,啄食林间虫蚁、掉落的栗果,肉质紧实鲜美,自带“生态认证”。瞅准这一优势,以“党组织+村集体经济+能人大户+农户”的模式,让“散养鸡”变成了“致富鸡”。
今年预计突破26.6万只鸡,这些林间鸡“短频快”优势突出:出栏快、收益稳,再加上金豆籽联合党支部帮忙对接销路,不管是本地餐馆采购,还是线上订单发货,都不用愁。如今,豆坝林间的“鸡叫声”,早已成了乡亲们的“增收曲”。
四、板栗+林下珍品:支部带活产业链,大山好物出深山
豆坝镇2万余亩高山板栗林,是乡亲们实打实的“摇钱树”。精心管护着安何、捷垭、未石等村的2700余亩板栗示范基地,今年秋季预计能收获300余吨板栗,一颗颗饱满的“金果子”,是最实在的增收希望。
而林区里的松子、橡子、牛肝菌等“山野珍品”,也被金豆籽联合党支部“唤醒”了价值。支部牵头发展林下经济,依托“金豆籽”公司加工生产线,对这些林下资源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板栗做成即食栗仁,苦荞加工成茶、面粉等,木耳、羊肚菌制成风味菌酱,再贴上“金豆籽”品牌标签,通过“线上电商+线下商超”渠道走出大山,端上远方的餐桌。乡亲们不用出村,就能把“林间宝贝”变成真金白银,这“靠山吃山”的新玩法,既护了绿水青山,又赚了金山银山!
从食用菌棚里的党员示范岗,到蜂蜜产销中的党员服务队;从散养鸡产业的党小组驻点,到林下珍品的产业链党建——豆坝镇用“红色初心”激活了“绿色资源”。在“1131”发展思路的推动下,支部引领方向、党员带头攻坚、群众紧跟致富,让10余万亩林地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乡亲们的“增收银行”。如今的豆坝,山更绿、水更清,乡亲们的腰包更鼓,而那抹闪耀在林区的“党建红”,正持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来源:陇南康县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