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28日,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华阳海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和博鳌论坛秘书处联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以下简称“分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成功举办。
3月27-28日,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华阳海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和博鳌论坛秘书处联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以下简称“分论坛”)在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成功举办。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巴基斯坦、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和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驻华外交官、前政要及政府官员代表参加了本届分论坛。本届分论坛仍采取开门会和闭门研讨相结合方式,会议为期两天。
开门会由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主持。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印尼外交部东盟总司长、东盟事务高官西达托·礼萨·苏约迪普罗,柬埔寨环境部国务秘书范恩·莫尼纳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越南外交学院高级顾问、前院长阮武松,印尼外交政策协会主席及创始人、印尼前副外长迪诺·帕迪·贾拉尔等国内外长期从事涉海事务和地区安全研究的知名学者及政府高官发表了主旨演讲或专题发言。
闭门讨论环节,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韩晶磊致欢迎辞。
陈晓东在主旨演讲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的历史经纬和法理依据,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对相关海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当前,个别南海当事国为谋求非法利益不断在海上侵权挑衅,某些域外国家频频打“南海牌”,加大在南海的军事投射,给南海和平稳定带来风险挑战。陈晓东指出,中国将继续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各方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海上争议,通过对话合作管控海上局势,防范并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扰破坏南海和平稳定,通过建立规则塑造地区秩序。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南海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愿同各方携手合作,不断书写南海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新篇章。
刘振民指出,东南亚国家要以本地区的历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避免亚洲“北约化”,加强构建亚洲共同安全体系。中国和东盟各国要总结区域合作经验,积极推动构建中国与东盟蓝色伙伴关系。南海沿岸国家要建立对话平台机制,开展低敏感领域合作,尽快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通过对话寻找解决有关争议和矛盾的办法。
吴士存表示,当前南海形势依然严峻,2025年南海局势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影响地区稳定的消极因素显著增加,各方亟需加强互信建设与危机管理机制,以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开展南海海上务实合作是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内容,对增进争端间政治互信和促进争端解决都具有特殊意义。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和争端国及其他东盟国家积极探索实现海上务实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可行路径。但是部分声索国接二连三、持续不断地单边行动和某些域外国家变本加厉的干扰,破坏了海上务实合作的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合作所需要的政治互信基础。在此背景下,吴士存建议,各方应通过外交磋商、海空行为规则的制定,以及二轨学术交流、低敏感领域合作(如渔业管理、海上搜救等)逐步建立互信,降低误判风险,防止南海局势因突发事件而失控,并进一步促进南海海上务实合作取得实际成效。
吕滨指出,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落实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这些成果充分证明对话协商是化解分歧的钥匙,共同发展是增进复兴的基石。然而南海仍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个别域外势力频繁介入加剧地缘博弈,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上升,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应对,将直接影响和威胁到区域的和平与管理管理问题。因此,他指出,沿岸国需要统一共识,深化协作,为南海点亮可持续发展之路。
韩晶磊在发言中表示,南海沿岸国开展海上合作不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特别是在海洋生态与环保、渔业养护、海空救助、海洋经济这些领域,需要更深度的协调与合作。当前国际地区形势深刻变革,南海各国仍应守住本心,坚守开放包容的传统,短期内管控好冲突和危机,长期来看,应继续探求南海问题争端解决之道。
郑永年强调,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对世界秩序的破坏能力,不要低估特朗普政府政策对美国盟友和高度依附美国的国家的影响,不要低估中国参与和维护国际秩序的能力。郑永年表示,面对美国从国际治理中撤退的影响,亚洲国家要坚持东盟精神和亚洲价值观,秉持实事求是精神,妥善管控南海分歧,维持亚洲总体发展稳定局面。
西达托·礼萨·苏约迪普罗表示,开放和包容是处理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南海沿岸国家应当通过区域和国际合作处理有关争议和分歧。苏约迪普罗指出,中国与东盟在海上合作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在东盟事务及相关合作框架下的互动备受赞赏。中国和东盟积极支持海洋环保、人文交流等合作倡议,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上执法及海上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未来,双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话,推动渔业管理合作,打击非法捕捞,共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迪诺·帕迪·贾拉尔指出,沿岸国间对话机制为避免南海地区发生规模较大武装冲突提供了保证,但沿岸国互信水平仍有待提高。沿岸国家应当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过程中形成临时性共识,并推进海上务实合作,从而让南海成为合作与和平之海。
阮武松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可能改变当前国际秩序,影响南海形势的未来发展。南海沿岸国家应当吸取俄乌冲突经验教训,保证战略自主性、避免武装冲突,通过和平手段重塑信任。
范恩·莫尼纳斯表示,南海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但南海区域合作面临着地缘政治挑战。沿岸国应当因地制宜,注重科学的综合管理实践,以外交承诺与国际支持促进蓝色经济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与会学者从外交、军事、安全、经济、环保、人道搜救等各个角度,就推动共建蓝色、可持续、和平的南海地区秩序各抒己见。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治理合作,促进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符合地区国家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周边国家应相向而行,齐心协力,克服挑战,探索海上合作的“南海经验”,同时域外国家应为推动地区海上务实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自2014年创立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分论坛以为促进海上务实合作、增进政治互信、谋求南海长治久安贡献力量为宗旨,旨在为区域内外关注南海、南海问题和区域海洋合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媒体搭建高规格、机制化、凝聚共识的多边学术交流平台。
本届分论坛以“点亮蓝色,共建‘和平、友好、合作’的南海”为主题,与会代表主要围绕“南海秩序的未来:合作还是冲突?”“南海区域秩序构建与COC磋商”“南海环境保护实践与区域合作”“南海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期间,吴士存还接受了新华社、总台南海之声、总台CGTN、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南华早报、深圳卫视、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三沙卫视、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等境内外媒体的专访。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