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一大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跨越山海——重点交通工程巡礼》,一同感受重点交通工程背后的时代价值、奋斗精神与科技力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一大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跨越山海——重点交通工程巡礼》,一同感受重点交通工程背后的时代价值、奋斗精神与科技力量。
江海平原之上,地下深处机械轰鸣声声入耳,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一座藏于地下的高铁站——沪渝蓉高铁地下高铁站海门北站正悄然成形,钢筋骨架纵横交错,建设者们穿梭于近30米深的基坑之中,绑扎钢筋、支护模板、调试设备……每一道工序精密推进的同时,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下交通枢纽也正形态渐显。
粉土粉砂淤泥质 “豆腐块”里建高铁
海门北站地位于长江冲积及冲海积平原区,主要不良地质现象有地面沉降、软土等。工点范围内地表水发育,地下水丰富,基坑范围工程地质差,施工难度大。
“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这里大多是粉土、粉砂、淤泥质,地层富水软弱,形象点可以想象为在‘豆腐块’里修高铁。”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部一分部总工程师张磊表示。
同时,海门北站作为国内目前最长的超深超大基坑地下高铁站,该工程连续开挖长度5.5km,开挖深度18-29.4m,分为高铁车场区域及城际车场预留区域。高铁车场区域基坑开挖最大深度为18.1m,基坑开挖为“放坡+垂直开挖”方案,据张磊介绍,施工期间的降水、基坑支护、土方开挖、防水铺设、模板支架搭设等施工是工程难点所在,工序繁多,深基坑施工难度大。
科技赋能全程监测 数智管理保障施工安全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智管理,科技赋能手段,统筹协调降水、支护、开挖、监测、材料吊装等工序多位一体推进。
项目引入BIM技术、智能监测等可视化手段,施工全过程坚持监控量测跟踪,实现信息化施工,让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尽在掌握,以监测地层变形和确保施工安全。
项目总工程师张磊介绍说:“在这种环境下修建高铁,重难点是基坑变形监测和主体结构沉降控制。施工过程中采用可视化降水、基坑智慧监测、BIM模型进度管理、桩基-北斗互联网+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深大基坑全施工周期智能管控。”
高铁、航空、城轨、公交……国内少有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
据了解,海门北站为负三层地下结构,两台六线车站,负一层为换乘通道,负二层为高铁层,负三层为地方城市轨道预留层,建成后将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集高铁、航空、城轨、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国内少有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部海门北站工程师成秦英表示,目前海门北站E区核心区正在进行的是最后一道土方开挖的施工,海门北站A、B、C、D区的主体施工也在同步进行中,预计在明年的三月份会完成站场工程的所有主体施工。
来源:南通蔡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