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刻,我下意识踩油门的脚顿了半秒——这感觉就像手机替我偷看了交警的指挥台,还把答案提前写在了挡风玻璃上。
红灯还剩七秒,导航突然说“保持32公里别松油,下个路口也是绿灯”。
那一刻,我下意识踩油门的脚顿了半秒——这感觉就像手机替我偷看了交警的指挥台,还把答案提前写在了挡风玻璃上。
其实没啥魔法,就是一群程序员把城市最枯燥的“灯态”拆成了三份数据拼积木:一份来自交警后台,像烟台、西安那样直接把红绿灯心跳同步给高德;一份靠路上跑的车自己当“移动探头”,摄像头看见红灯就拍照上传,激光雷达先定位灯杆再让AI认颜色;最后一份最野,是无数普通司机的急刹车和怠速时间——你堵在路口的45秒,被系统当成“这里大概有个红灯,周期45秒”写进了云端。
三份数据一交叉,误差就被挤到1.5秒以内,比人眼读秒还准。
真正好玩的是后面的“算计”。
AI拿到灯态后,开始算你这台车的“命运”:离路口800米,当前车速42公里,红灯还剩23秒,系统会告诉你“松油到35,刚好滑到绿灯头”,顺便把后面三个路口的配时也打包算进去——像西安那种230条绿波带,就是靠司机们的轨迹大数据反向调教出来的。
早高峰红灯70秒、晚高峰40秒,不是交警拍脑袋,是算法发现车流像潮汐,红灯也得跟着涨落。
当然,机器也怕死。
导航播报永远比实际灯态晚两三秒,怕你抢灯冲出去;前车突然急刹,系统立刻退出“领航模式”喊你接管。
最逗的是起步提醒——绿灯一亮,导航秒变副驾教练:“前车走了,你也走,别玩手机。
”被催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才是整套系统里最慢的那个环节。
说到底,红绿灯被“剧透”只是城市数字化的一个切面。
过去我们靠交警吹哨子,现在靠云端算力;过去司机骂红灯太长,现在红灯偷偷根据车流减肥。
技术没让城市变科幻,只是让红灯不再像开盲盒——它知道你赶时间,你也知道它尽力了。
来源:直爽星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