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他路过母校,看见当年“没出息”的同学牵着孙子买烤肠,心里咯噔一下:
“你后悔过吗?
”
昨晚刷到这个问题,下面最高赞只有一句话:
“我后悔的不是没成功,是根本没空问自己到底想活成什么样。
”
一句话,把70后、80后、90后全扎穿了。
70后那批人,当年最瞧不上“铁饭碗”。
二十出头,谁要是进体制,同学群里直接贴标签:没出息。
结果呢?
50岁那天,身体报警,公司优化名单里赫然在列。
那天他路过母校,看见当年“没出息”的同学牵着孙子买烤肠,心里咯噔一下:
原来人家早就通关了,自己还在打加时赛。
80后更惨,卡在半山腰。
最经典的画面:
两口子大厂光鲜,贷款冲了套一线大平层,月供四万五。
裁员邮件一来,像电梯失灵,直接坠到地下室。
他们现在最怕听到“资产配置”四个字,一提就想摔手机。
有人劝他们卖房止损,女的说:
“卖?
那孩子幼儿园赞助费谁给?
”
一句话,把中产的脸面撕得稀碎。
90后呢?
考研、考公、考编,一年三战,朋友圈封面永远是“上岸”。
可录取比例摆在那儿,多数人注定陪跑。
蹲在家里,爸妈不敢大声说话,怕刺激到孩子。
晚上睡不着,就刷短视频,看人家摆摊日入九千,心里更堵:
“我连摊都没本钱摆。
”
这三代人,看似各演各的,其实掉的是同一个坑:
把“意义”外包给别人。
70后外包给“努力就能翻身”;
80后外包给“资产升值”;
90后外包给“上岸”。
结果外包商集体跑路,留下一地烂尾。
怎么办?
心理学那套“设定小目标”听着像鸡汤,但真有人靠它活过来。
一个被裁的80后产品经理,头三个月天天投简历石沉大海。
第四个月,他把目标缩到不能再小:
今天只干一件事,把阳台那盆死了的绿萝救活。
每天换水、剪根、晒太阳,两周后,绿芽冒出来。
他说那一刻突然懂了:
“我能让一盆植物起死回生,也能让自己缓过来。
”
后来他去卖绿植直播,第一个月赚了四千八,比失业金多一倍。
不是逆袭故事,只是找到了一个自己能掌控的支点。
90后“蹲考族”里也有反骨的。
一个女生,三战失败后,把复习资料全卖了,换了一张去大理的硬座。
在客栈做义工,每天打扫四间房,换一晚床位。
晚上跟客人喝酒,听人讲怎么在喜洲开面包房。
三个月后,她回成都,在小区门口租了个五平米小铺,卖喜洲同款破酥包。
现在每天四点起床和面,九点卖完收摊,下午学调酒。
她说:“我终于不用再等谁给我发offer了。
”
意义这东西,从来不是找到的,是亲手攒出来的。
悲观主义说它虚无,存在主义说你自己编,荒诞主义说你边笑边编。
其实都一样:
先承认生活确实不讲理,再挑一件你能讲理的小事下手。
哪怕只是今天把冰箱里的剩菜变成一顿像样的饭。
苏格拉底那句话太拗口,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别光顾着赶路,偶尔抬头看看,你到底想去哪儿。
”
屏幕前的你,如果也正卡在某一集,不妨在评论区留个记号:
你现在最想掌控的一件小事是什么?
说不定,那就是你烂尾人生的重启键。
来源:海上扬帆逐浪的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