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疗方式:早期肿瘤体积小、较局限,很多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配合放化疗巩固;晚期可能无法手术,多依赖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双原发癌: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人先后长出两种无关的原发性癌。
治疗方式:早期肿瘤体积小、较局限,很多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配合放化疗巩固;晚期可能无法手术,多依赖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预后情况:早期发现复原几率高很多,10年存活率可能达80%-90%;晚期发现肿瘤常已扩散,存活率可能低至5%-25%。
后台有患者给我留言报告单,是一位49岁女性患者,被确诊为卵巢与子宫双原发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对于这个双原发肿瘤的问题,还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接下来,我将会通过客观分析该患者的病理报告及病情,为类似处境的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些专业解读与参考。
肿瘤同时起源于双侧卵巢及子宫内膜,组织学类型均为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FIGO 1级)。这一分级提示肿瘤分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且未见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或脉管癌栓,表明疾病尚处于早期阶段。
ER、PR阳性支持激素治疗敏感性;PAX-8阳性确认肿瘤起源;P53野生型与低Ki-67指数(卵巢60%、内膜30%)提示肿瘤增殖活性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表型,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依据。
针对双原发癌,当前指南推荐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患者若无明显手术禁忌,可考虑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联合大网膜切除,以最大限度清除病灶。
术后辅助治疗需结合病理分期与分子特征:
激素治疗:鉴于ER/PR阳性,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作为重要补充,通过抑制雌激素通路降低复发风险。
免疫治疗:dMMR/MSI-H表型使患者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优选人群。国内已获批的多塔利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在复发/转移性病例中展现出显著抗肿瘤活性,且耐受性良好。
这位患者病情情况有较好预后,但双原发特性需加强随访。建议术后前3年每3-4个月复查一次。对于dMMR/MSI-H患者,基因检测可指导后续治疗调整。此外,遗传咨询亦有必要,以排查林奇综合征等遗传倾向。
尽管双原发癌较为罕见,但早期发现与分子分型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可能。患者需保持信心,积极配合规范诊疗。
如果你对自己的病情有疑问,可以向我提出,看到后给予回复!
来源:郭乃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