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曾警告:俄乌冲突要学美国打日本,打断最后一根脊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7:18 1

摘要:2023年7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称,如果想要快速结束战争,只要像美国1945年对日本那样,丢下两颗原子弹,就能立竿见影了,而乌克兰要是害怕,就应该立即签下和平协议。

2023年7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称,如果想要快速结束战争,只要像美国1945年对日本那样,丢下两颗原子弹,就能立竿见影了,而乌克兰要是害怕,就应该立即签下和平协议。

梅德韦杰夫的这番言论,表面上冷酷无情,实际上两年过去了,俄罗斯并未这样做,而他提到的美国1945年的原子弹,更像是在暗示俄罗斯在极端情况下,也很可能动用核武,更要震慑西方,提醒对方不要使用核武器。

1945年美国对广岛、长崎的核打击,的确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但也开启了冷战的核恐怖氛围,俄罗斯重提核力量,反映的是一种“背水一战”的心理状态。

尤其在对俄经济制裁不断加码,外交上日益孤立之后,核威慑来可以制造新的谈判空间,迫使对手让步。

一直以来,西方就乐于宣传俄罗斯的核力量,西方对俄罗斯“无法理性沟通”的认知深入人心,这可能会激发北约更激进的手段,从现实来看,核威胁是“最后手段”,但也是永远不会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梅德韦杰夫作为前总统、现任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他这种高调、激进的表态,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为普京的地位拉票,而在普京核心圈层中,强硬是当前俄罗斯政坛的主旋律。

核武器的存在很危险,非大国不能掌控,若将其轻率地摆上谈判桌,可能会让弱小的国家更加激动。

那么两年了,俄、美、北约开始谈判,是否还会触发核武器按钮呢?

俄罗斯为什么没有采取核打击这一决策呢?

俄罗斯没有采取当年美国对广岛、长崎那样的做法,是有利于俄罗斯自己的,因为核武器的威慑力,远大于“实战”,从冷战时期起,核武器就逐渐演变为一种极限威慑手段,例如,苏联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平衡。

当时两大国双方都明白,一旦动用核武器,那么毁灭的是全世界。

而今天的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仍然维持着世界上最大数量的核弹头,其战略核力量足以确保“二次核打击”能力,如果俄方率先使用核武,核战争失控,国际上将会群起而攻之,普京也明白,这不是他能承受的代价。

俄罗斯是“反美霸权”的一支重要力量,乌克兰冲突是代理人战争,美国出钱出枪让乌克兰去打俄罗斯,俄罗斯不会让美国的触手伸向自己的腹地顿巴斯,所以一旦率先使用核武器,就会彻底失去道义上的任何立场。

因此这场战争是两个有历史传统的国家之间自己的问题,使用核武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方式,而不是解决历史问题的方式,即便我国于俄罗斯关系较好,也不支持其使用核武。

美国当年使用原子弹,虽然结束了战争,但在道义上背负了历史骂名,俄罗斯若效仿其使用原子弹,只会让自己陷入全球公敌的地位。

俄罗斯与乌克兰地理相邻,双方有着绵长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联系,俄方始终强调乌克兰问题是“地区冲突”,即便战争再激烈,也尽量避免大规模毁灭性打击,不想波及民众。

如果在乌克兰使用核武,摧毁了这片“兄弟国土”,会导致核尘埃反噬俄罗斯本土,周边的白俄罗斯等盟友都不会答应。

今天的俄乌冲突,乌克兰背后站着的是装备精良、财力雄厚的西方集体支援,即便俄军使用核武器,也未必能快速结束战争,反倒让北约找到了使用核武的理由,这样的做法让美国的核弹头找到了新的实验场。

所以。核武器可以轻易摧毁城市,但无法有效打击各地的机动部队,核打击不能杀死全部有生力量,反而会自乱阵脚。

梅德韦杰夫作为俄方“二号人物”,他的言论更像是一种“试探性的心理战”,在舆论上恐吓乌克兰,而真正掌握核按钮的,肯定是普京本人。

普京从冷战中走来,懂得核威慑的边界,他在国际舞台上经验丰富,不会蠢到自杀式攻击,一旦真的动用核武,俄罗斯将迎来政权存亡的险境——全世界会群起而攻,内部反动势力、军方高层甚至民众也可能失控。

那为什么美国非炸日本不可呢?

说到美国在1945年最终决定对日本投下原子弹,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在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中,遭遇了日本前所未有的惨烈抵抗,硫磺岛美军伤亡超过26000人,冲绳战役的伤亡更是高达82000人,而日本军民死伤超过20万人。

这些带血的数据让美军深刻认识到,如果登陆日本本土,战况只会更加惨烈,美军推演过奥林匹克行动,进攻九州岛,要投入75万到100万美军,伤亡可能达到25万到50万人。

日本本岛制定了一亿玉碎的自杀式守岛计划,计划动员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在内的全民自杀,促成美军考虑更改计划,否则会让盟军付出惨重代价,战后日本变成一片焦土,妨碍战后重建和对亚洲的战略控制。

原子弹不仅是针对日本,同时也是美苏较量的政治武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意识到苏联在欧洲扩张的速度,斯大林出兵东北,已经将海军部署在朝鲜、库页岛和北海道,不利于美国独占日本。

如果苏联参战并迅速推进,日本可能会像德国一样被瓜分,美国想要在苏联介入前让日本投降,确保自己完全控制日本,而原子弹是最好最快的选择,一来能让日本迅速屈服,二来可以震慑苏联,让其望而却步。

时任美国国务卿詹姆斯·伯恩斯曾说,原子弹将让我们在战后谈判桌上拥有绝对优势,让杜鲁门下令对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当然,美国也没有忘记,珍珠港偷袭让美国全国上下对日本怀有极深的仇恨,美国的宣传机器将日本塑造成恶魔,民间呼声很高,“让日本付出血的代价”。

故而,原子弹作为美国倾全国之力支持的项目,花费20亿美元,曼哈顿计划必须要展示其威力,否则美国国内难以交代,同时,军方和科学界也渴望实战数据,以检验原子弹的真实效果。

于是,广岛和长崎,一座是重要军工城市,一座是战略港口与工业中心,都成为了“完美目标”,同时也成为美国各界共同认可的行动。

其实,日本在1945年7月已基本无力再战,但军部顽固派坚持“一亿玉碎”,拒绝接受“无条件投降”,他们希望苏联出面调停,试图保住天皇制,为皇室开罪。

而8月6日广岛遭核打击,8月9日苏联就闪电进攻东北,同时长崎遭到第二颗原子弹轰炸,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天皇认罪,并于8月15日宣布终战诏书,原子弹在日本内部制造了心理冲击,逼迫天皇直接干预,统一了日本各界的顽固想法。

原子弹炸了广岛、长崎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政治宣告——美国以日本的两座城市几十万人为代价,奠定了它在战后世界的霸主地位。

是安全威慑,而非真正要用原子弹

梅德韦杰夫的职务是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作为俄罗斯仅次于普京的人,他的发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普京的某些偏左的观点。

对于乌克兰形成震慑作用,而使用核武器,尤其是二次核打击,则是在警告乌克兰不要动用美国提供的核武器,而不是自己真的要用核武器。

要用早用了,还会对外说吗,一旦触发世界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是核武器战争,人类将会堕落无尽深渊。

美国在使用原子弹对日本进行打击前,并未撤走攻岛的军力,而真正的计划,则是保密级别最高的行动,就连执行任务的飞行员都不知道自己丢了一颗什么炸弹,若要用核武,俄罗斯还会提前跟乌克兰交代一下吗?

梅德韦杰夫提到1945年的原子弹,实际上是暗示俄罗斯也有手段终结战争,他的目的是吓阻乌克兰,因为西方加大军援力度、提供更先进的武器,比如F-16战机、远程导弹很可能已经将战略核武器运至乌克兰,若俄方不提醒美国自己的态度,问题会更严重。

而美国已公开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战术核保护伞”,如果乌克兰胆敢接纳“核部署”,俄罗斯的核威慑就不再是简单的口头警告,而会采取实质性反击,这样一来,俄罗斯不再是“想用”,而是不得不用。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的核战略观:核武器只用于存在性威胁,也就是说,只有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时,才会动用核武。

目前乌克兰虽然得到西方援助,但俄罗斯还未崩溃,俄罗斯政府也没有面临政权垮台,动用核武反而会让俄罗斯失去民心,乌克兰即便到手了,也将是民生凋敝。

不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作为世界最大核武库的持有者,都非常清楚核战争的后果——世界毁灭,从战术核武到战略核打击只差一个按钮,最终导致全球文明倒退,人类二战后努力保持的和平环境也将不再。

俄军手里有“波塞冬”核鱼雷、“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的确有能力毁灭美欧主要国家,可以想象,在核扩散、核失控的地球上,这种“玉石俱焚”的结局,普京政府和高层绝不会轻易冒险。

乌克兰在苏联解体时曾拥有全球第三大核武库,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虽然在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中放弃核武,但乌方多次公开表示后悔弃核,而其本国如果重新研究核武器,如果再加上美国、北约的经济支援,一定可以重回核武圈了。

如果乌克兰借助战争,上演“古巴导弹”危机那样的事,梅德韦杰夫的话,就是提前划出一道警戒线,让美国不要不知道自己的边界。

这些年俄乌战争让欧洲经济陷入泥潭,如果再加上原子弹的打击,那欧洲文明将会彻底衰落,我们也许可以从著名科幻作品《三体》中的威慑纪元中得到启发:只有让绝对清醒的执剑人掌握核按钮,才能维持真正的核威慑,而不是掉入核战争之中。

参考文献:

梅德韦杰夫称任何战争都能很快结束:要么签和约,要么用核武 环球网

来源:爱吃凉拌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