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营养学会在《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中国营养学会在《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现代人健康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不少人在听说“胆固醇”这个词时,第一反应就是——“鸡蛋黄不能吃”。鸡蛋黄,成了“高血脂”的代名词,许多患者谈“蛋”色变。
但鸡蛋黄真的有那么“罪不可赦”吗?又有哪些食物才是真正需要“嘴下留情”的“隐形杀手”?
本文将从现代医学、中医药、营养学等多角度,系统分析高血脂与饮食的关系,并提供科学、可操作的饮食建议,帮助大众远离高血脂带来的健康风险。
鸡蛋黄中确实含有胆固醇,每100克鸡蛋黄约含有1510毫克胆固醇,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否吃鸡蛋黄就一定会导致血脂升高,结论并非如此简单。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其营养研究中指出,食物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影响远小于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Heart Disease”)
在中国,一项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大型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Study)对超过50万人的数据分析显示,每天吃1个鸡蛋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
研究者指出,适量摄入鸡蛋并不会显著升高血脂,反而有助于提供优质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A和B族等营养素。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霍勇教授指出,人体中的胆固醇大约80%由肝脏合成,仅有20%来自食物摄入。
也就是说,真正影响血脂的,不是单一食物,而是整体饮食模式和生活习惯。因此,鸡蛋黄并非“血脂克星”,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以下5类食物,它们才是血脂升高的“幕后黑手”。
动物内脏如猪肝、牛肚、鸡胗等,是中国传统饮食中常见的“下饭神器”。但这些部位胆固醇含量极高,每100克猪肝的胆固醇含量可达400毫克以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研究指出,频繁摄入动物内脏与低密度脂蛋白(即“坏胆固醇”)升高密切相关,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建议:一周最多食用一次,控制在50克以内,尤其是高血脂患者,应慎重选择。
炸鸡、薯条、油条、炸酱丸子……这些金黄酥脆的美食,往往藏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这是一种通过工业氢化植物油生产过程形成的脂肪类型,不仅会显著升高“坏胆固醇”,还会降低“好胆固醇”,是心血管的大敌。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8年提出“REPLACE”行动计划,旨在全球范围内消除工业反式脂肪。研究表明,每天摄入2克反式脂肪会使心脏病风险增加23%。
建议:避免高温反复使用油脂的烹饪方式,尤其是街边油炸食品、奶油蛋糕、起酥点心等,应尽量少吃。
火腿、培根、香肠、腊肉等加工肉制品,在口感和保存上虽然方便,但往往含有高钠、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并添加亚硝酸盐等防腐剂。
《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2019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加工肉类摄入量越高,心血管死亡率越高。
长期摄入更可能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连锁反应。建议:日常饮食中应以新鲜禽肉、鱼类替代加工肉制品,同时重视低盐、低油的烹饪方式。
很多人误以为“甜食只升血糖,不影响血脂”,其实不然。高糖饮料和甜点中的精制糖分,会促进体内脂肪酸合成增加,肝脏合成的三酰甘油升高,从而引发高甘油三酯血症。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JCN)一项研究指出,每日摄入超过25%热量来自糖分的人,其高甘油三酯血症风险比正常人高出两倍。
建议:减少含糖饮料、蛋糕、奶茶、果脯等摄入,选用低升糖指数的天然水果替代甜点。
腊肉、咸菜、酱豆腐、咸鱼等腌制食品,在中国南北方家庭普遍存在。过多的钠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间接影响血脂代谢,形成“高血压+高血脂”双重风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指出,中国人平均每日钠摄入量为10.5克,远超世卫组织推荐的5克标准。
长期高盐饮食还可能引发肾功能损伤,加剧心血管负担。建议:腌制食品每周不超过1次,控制在25克以内,烹饪中尽量使用天然香料替代食盐。
仅靠控制饮食还不够,高血脂的管理应建立在饮食、运动、药物三位一体的基础上。
· 饮食方面: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深海鱼;少吃红肉、加工食品。
· 运动方面: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
· 药物方面: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注意肝功能监测,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
中医认为高血脂属于“痰湿内蕴”范畴,常因脾虚、饮食肥甘厚味过多,导致运化失常,痰湿内生。
治疗以“健脾化湿、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中药包括: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山楂:消食化滞,降脂降压。泽泻:利水渗湿,清热泄浊。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脂通便。
以上药材可在医生指导下配伍使用,切勿自行乱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体质不符。
1. 每天吃1个鸡蛋,不去蛋黄也无妨,关键是看整体饮食结构。
2. 多吃深海鱼类(如三文鱼、秋刀鱼),富含Ω-3脂肪酸,有助降三酰甘油。
3.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糙米、胡萝卜,帮助清除体内多余胆固醇。
4. 饮水代替饮料,减少糖分摄入。
5. 定期查血脂,每6个月进行一次血脂四项检查,及早发现异常。
高血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单靠“忌口某一样食物”就能治愈的疾病。
科学饮食、合理运动、规范用药,加上生活习惯的优化,才是长期控制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鸡蛋黄在合理摄入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真正需要“嘴下留情”的,是那些“藏在舌尖上的隐形杀手”,当下的选择,决定未来的健康。
参考文献与研究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霍勇教授,《血脂异常的诊治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
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4.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高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研究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饮食是健康的基石。守住嘴,迈开腿,管住血脂,远离医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外科袁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