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谢你们没放弃我!”当56岁的王先生在护士协助下轻微活动时,这句语带哽咽的感谢,让肾内重症病区的医护们红了眼眶。谁能想到,这位有着27年糖尿病史叠加高血压3级、脑梗死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不仅常年受肢体偏瘫的困扰,还因肾衰竭等待肾移植5个月,如今在山西省人民医
“谢谢你们没放弃我!”当56岁的王先生在护士协助下轻微活动时,这句语带哽咽的感谢,让肾内重症病区的医护们红了眼眶。谁能想到,这位有着27年糖尿病史叠加高血压3级、脑梗死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不仅常年受肢体偏瘫的困扰,还因肾衰竭等待肾移植5个月,如今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下成功“换肾”,平稳步入康复阶段。这一切,源于一场“技术攻坚与温情守护”的生命接力。
王先生的病情早已刻在肾内科重症病区医护人员的心里,27年糖尿病病程中、高血压3级、脑梗死与多发脑梗动脉狭窄先后找上门,右侧肢体逐渐失去活动能力,日常起居全靠家人照料。随着肾功能持续恶化,他不得不踏上肾移植等待之路,这一等就是5个月。8月10日,病区的电话突然急促响起——器官获取组织(OPO)传来好消息:“供体匹配成功!”整个病区瞬间进入“战时状态”。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周晓霜第一时间拨通王先生的电话:“肾源找到了,立刻来医院!”
然而,喜悦背后是重重考验。偏瘫导致患者全身循环弱、体位固定难,给手术切口选择、血管吻合及麻醉管理出了“难题”;术后卧床护理中,压疮预防、移植肾保护、感染防控更是环环相扣的“关卡”。面对这场“双重挑战”,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由肾病中心牵头,麻醉手术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感染疾病科、康复医学科等多科室组成联合救治团队,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高难度救治就此展开。
作为区域疑难重症救治核心阵地,山西省人民医院在器官移植领域早已构建起“供体评估—手术实施—术后康复”全链条体系。为保障手术万无一失,医院迅速整合优势资源:术前启用百级层流净化手术室,高清手术显微镜、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等尖端设备全部到位;肾病中心肾移植团队精准对接供体分配网络,完成严格的病原学检测;同时周晓霜为王先生开通“绿色通道”,术前检查、术前准备一路高效推进。更关键的是MDT团队的“无缝协作”。术前3次联合会诊上,医生团队迅速复核术前方案,逐一确认移植肾血管吻合方式、免疫抑制剂使用剂量、术中应急处理预案等细节;同时与麻醉手术科进行最后对接,敲定手术流程、器械准备、人员分工等事宜。
手术当天,主刀医生在显微镜下精细分离肾动静脉,将血管吻合误差控制在毫米级;麻醉团队全程紧盯血压、心率及脑氧饱和度,精准调控生命体征。3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仅50ml——这场“硬骨头”手术,被多学科团队合力啃了下来。
手术成功只是开始,术后护理才是偏瘫患者康复的“关键一战”。肾病中心特意成立“专项护理小组”,针对三大核心难题定制了专门方案:感染防控:消毒床单位、准备监护仪器、调试设备、备齐术后护理所需的所有物资,做好院感防控是抵御术后感染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移植肾保护: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与总量,每小时记录尿量,密切监测肾区体征与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护理策略;体位护理: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使用防压疮气垫床,在受压部位垫软枕,每日2次被动活动偏瘫肢体,防止关节僵硬。
医护们的关怀不止于“治病”。术前,王先生因病情复杂极度焦虑,甚至一度拒绝手术。护士长每天抽出1小时陪他聊天,用通俗的语言讲手术成功案例;责任护士特意收集他喜欢的戏曲,在探视时播放缓解紧张。得知家属因照顾患者顾不上吃饭,科室同事还主动轮流带饭,用细微的温暖卸下一家人的心理包袱。
术后,这份温情仍在延续。王先生无法自行饮水,护士就用吸管耐心喂食;他担心恢复情况,责任护士每天拿着检查报告,用“尿量在增加、指标在好转”的好消息给他打气;病房里摆放的家属送来的摆件,更是医护们特意布置的“小心思”,让冰冷的病房多了一些生机。
在全体医护人员连续18个昼夜不眠不休的精心守护下,王先生先后平稳度过了移植术后最危险的排斥反应关、感染关和多器官功能维护关。8月28日,王先生带着新生的肾脏和全体医护人员的祝福,安全出院。如今,他的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偏瘫肢体在康复训练下逐渐好转,已平稳过渡至康复阶段。
这场高难度肾移植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山西省人民医院在复杂病例器官移植领域迈上新台阶,更是医院综合医疗实力、多学科协作水平和勇于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下一步,山西省人民医院将继续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用专业与温度,为更多重症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文 / 李东臻 通讯员 韦如仙 郭珏 白富文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