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医保个人账号要取消了吗?参保人该如何应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4:50 2

摘要:最近,不少老年朋友在社区群里转发一篇文章,标题挺吓人——《7月起医保新调整,“个人账户”将全部取消,卡内余额转哪里去?》。文章里说“2025年7月1日起全国取消医保个人账户”,还煞有介事地提到“医保局内部人士透露”“国家医保局联合财政部发了文件”。这可把大家急

最近,不少老年朋友在社区群里转发一篇文章,标题挺吓人——《7月起医保新调整,“个人账户”将全部取消,卡内余额转哪里去?》。文章里说“2025年7月1日起全国取消医保个人账户”,还煞有介事地提到“医保局内部人士透露”“国家医保局联合财政部发了文件”。这可把大家急坏了:自己医保卡里的钱会不会打水漂?以后看病买药是不是得自费?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医保个人账户到底会不会取消?咱老百姓该咋应对?先给个准信儿:个人账户“全面取消”是谣言!

先明确告诉大家:医保个人账户不会全面取消。最近网传的“7月起取消个人账户”“余额清零”全是假消息。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已经向国家医保局等部门核实过了,这些说法没有依据。

那谣言是怎么来的?原来,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确实联合财政部发了份《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但文件里根本没提“取消个人账户”,反而明确说“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换句话说,改革是“优化”不是“取消”,是把个人账户的钱调整一部分到统筹基金里,用来加强门诊报销,而不是把个人账户“一刀切”砍掉。

其实,类似的谣言去年就闹过一波。2023年10月,国家医保局专门发过辟谣声明,强调“取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是虚假信息。可今年又有人翻出来炒冷饭,还加了“内部人士”“文件日期”这些细节,就是想利用大家对医保的关注,制造恐慌。

老百姓为啥这么看重个人账户?它曾经是我们的“看病小金库”

要弄明白为啥大家听到“取消个人账户”就紧张,得先说说个人账户到底是干啥的。简单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就是咱们每个月从工资里扣的医保钱(一般是2%),加上单位交的一部分(过去是30%,现在各地调整了),存在医保卡里的钱。它的功能很实在:

第一,日常看病买药的“零钱罐”。 谁没个头疼脑热?以前感冒发烧去药店买盒感冒药,去社区医院看个鼻炎,刷医保卡直接从个人账户扣钱,不用自己掏现金。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多,降压药、降糖药、钙片这些常用药,基本都靠个人账户解决。对咱们来说,个人账户就像“随身带的医药费”,花自己的钱,踏实。

第二,存钱防老的“小储备”。 年轻人身体好,看病少,个人账户的钱可能越攒越多;老年人看病多,钱花得快,但好歹有个积累。更重要的是,个人账户的钱属于个人财产,可以结转使用,也能传给子女(比如子女参加居民医保,部分地区允许用父母的个人账户代缴保费)。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安全感就来自这儿。

第三,习惯成自然的“心理依赖”。 我国的职工医保制度从1998年开始建立,个人账户陪着咱们走过了20多年。这么多年下来,大家早就习惯了“看病先刷医保卡”的模式。突然听说要“取消”,就像习惯了每天走的路突然要改道,难免犯嘀咕:“是不是以后看病更贵了?”“卡里的钱还能取出来吗?”

真相到底是啥?改革是“调结构”,不是“砍账户”

现在咱们来聊最关键的:这次医保改革到底改了啥?简单说,个人账户没有被取消,只是调整了“钱怎么分”“怎么用”。咱们用三个“不变”和两个“调整”来概括:

三个“不变”,给咱吃下定心丸:

个人账户结余的钱还是你的。 改革前你账户里有多少钱,改革后还是你的;改革后你个人缴费(工资的2%)还是会全额打进个人账户,这些钱可以继续买药、看病,也能留给以后用,或者传给家人。在职职工的缴费比例没变。 你每个月从工资里扣的2%医保费,仍然全部进个人账户,单位交的那部分钱(各地比例不同,比如过去是6%,现在可能调低)会减少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但不会取消。退休人员的待遇没变。 退休后不用再交医保费,个人账户的钱还是由统筹基金按规定划入(比如北京退休人员每月划入100元左右,各地标准不同),不会突然断钱。

两个“调整”,是为了让医保更“管用”:

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降低了。 过去单位交的医保费,有一部分(比如30%)会进个人账户,现在这部分钱会更多地放进统筹基金池子。打个比方,假设单位每月给你交600元医保费,过去可能有180元进你的个人账户,现在可能只进90元,剩下的90元去“大家一起用”的统筹基金里。统筹基金多了,门诊报销更给力了。 过去职工医保主要是“保住院”,看个小感冒、高血压门诊,要么自费,要么用个人账户;现在统筹基金多了,就可以用来报销普通门诊的费用。比如你去看个胃炎,挂号费、检查费、药费加起来500元,改革后可能能报销60%(300元),自己只需要出200元,其中个人账户出100元,统筹基金出100元。这样一来,大病住院能报,小病门诊也能报,医保的“保障网”更密了。

说白了,这次改革不是“取消个人账户”,而是把原本分散在个人账户里的一部分钱“集中起来”,用来解决大家“门诊看病贵”的痛点。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个人账户的钱还是自己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让大家能同时享受到“个人账户看小病”和“统筹基金报门诊”的双重保障。

面对这类消息,咱们该咋办?记住三个“不”

现在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尤其是医保这种和每个人钱袋子相关的话题,更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遇到类似“医保要大改”“账户要取消”的消息,咱们得学会“三不”原则:

第一,不轻信“内部消息”。 真正的医保政策调整,一定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国家医保局官网、微信公众号,或者各省、市医保局的官方网站、热线。如果消息里说“来自医保局内部人士”“还没公开”,那大概率是谣言。就像这次传谣的文章,连具体文件名称都编错了(所谓“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实根本不存在),稍微查一下就能识破。

第二,不传播“未经验证”的信息。 很多人看到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转发给家人朋友,提醒他们“存钱”“别花完账户里的钱”。但转发前不妨多问一句:“这是哪个部门发的?”“有没有官方链接?”如果是朋友圈、微信群里的截图,连个红头文件都没有,那最好先打个问号。毕竟,医保政策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咱可不能当谣言的“二传手”。

第三,不焦虑“突然的变化”。 医保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2021年国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到现在各地陆续落地,已经推进了4年。这次调整也不是“一刀切”,而是“分步推进”——比如有的地方先调整单位缴费划入比例,有的地方先扩大门诊报销范围,目的就是让政策更平稳落地。咱们只要关注本地医保局的通知,按照要求操作就行,不用慌。

最后再说句实在话:医保改革,是为了让咱们的“看病钱”更管用

这次谣言风波,本质上反映了大家对医保的关心——毕竟,医保是我们的“健康保护伞”,谁都希望它越来越好。而这次改革的目的,正是让这把“伞”更结实、更能遮风挡雨:个人账户的钱还是你的,门诊看病能报销更多,住院保障也不会丢。与其被谣言吓着,不如多了解政策细节:比如你所在城市门诊报销的起付线是多少?报销比例是多少?哪些病种能报?这些信息,都能在当地医保局官网查到。

最后提醒大家:医保个人账户不会取消,卡里的钱不会清零。下次再看到“医保要大改”的消息,先别急着转发,打开国家医保局官网,或者打当地医保热线12393问问,真相自然就清楚了。咱们一起,用理性和知识,守护好自己的“健康钱袋子”。

来源:历史说书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