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丈夫于2006年参军入伍,2015年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并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6年,他报名参加人民海军,多年来刻苦钻研技术,在服役期间荣立一等功。”王秀说,十九年的军旅生涯,丈夫对军人使命有着深刻体会,来源于三个维度:纪律、实力和荣誉。
9月3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隆重举行
这是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广场列队。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在盛大的阅兵现场
也有沈阳人的身影
让我们一起
了解他们的故事
海军飞行员:军人的一生都在受阅
天安门上空战鹰呼啸而过,地面铁流滚滚,一位海军飞行员完成了米秒不差的飞行。他的妻子王秀向记者骄傲地介绍起自己“一年见两次”的丈夫。
“我丈夫于2006年参军入伍,2015年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并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6年,他报名参加人民海军,多年来刻苦钻研技术,在服役期间荣立一等功。”王秀说,十九年的军旅生涯,丈夫对军人使命有着深刻体会,来源于三个维度:纪律、实力和荣誉。对纪律的极致理解,整齐划一的背后是无数人对规则的绝对遵守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实力的真切震撼,无论是徒步方队展现的军人风貌,还是装备方队呈现的国防科技,都不仅是新闻里的画面,更是近在眼前的国家底气;对荣誉的深刻认同,当作为见证者通过天安门时,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国家重要时刻的参与者。
参加阅兵时,飞行员们清晰地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用心将其记录下来。“军人的一生都在受阅,不仅在今天的阅兵场,更在明天的演训场。”王秀多年来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成为家里坚强的后盾。“我们结婚10年大部分处于异地状态,一年见两次。”王秀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和婆婆。
在思念丈夫的日子里,王秀有着独特的方式:“平时当我想念他的时候,我会看着各种勋章,去想象他的生活。孩子会戴爸爸戴过的帽子手套,感受爸爸的气息……”
沈飞技术员:在蓝天书写对祖国的热爱
阅兵过程中天安门上空飞过的每一架战机,不仅展现着国家航空工业的雄厚实力,更承载着无数航空家庭深沉的爱与奉献。日前,记者连线采访了航空工业沈飞保障团队技术人员家属刘琭,见证了航空人守护蓝天的坚定信念。
电话那头的刘琭声音干脆利落,正在家里独自修理家用电器。她的丈夫作为阅兵空中梯队保障团队成员,已在驻地连续奋战百余天。接送孩子、照顾老人,所有家庭重担都落在她一人肩上,而这已是这个航空家庭的常态。
在最紧张的备战阶段,一段视频记录让屏幕那头的丈夫喉头哽咽。那是一个烈日当空的午后,5岁的儿子正在海边玩耍,突然轰鸣声起,一架架战鹰划破天际,儿子指着天空训练的机群奶声奶气地喊道:“看啊,那是爸爸单位的飞机!”
当丈夫保障的机群以完美姿态飞过天安门时,刘琭抱着孩子在电视机前热泪盈眶:“我突然明白,他们起早贪黑忙碌工作制造的不再是冰冷的零件,更是守护千家万户的和平之剑;他们编写的不仅是晦涩难懂的技术文件,更是给孩子童年梦想的最好礼物。”
“我将用忠诚与智慧在蓝天书写对祖国的热爱,用家的温暖传承永不熄灭的航空梦——这是我们航空人的使命,也是我们沈阳人的荣光。”刘琭说,这是丈夫在笔记本里写下的话。
沈阳女孩潘晓萌:“方阵老兵”两次受阅
从2019年的“懵懂新兵”到2025年的“方阵老兵”,沈阳女孩潘晓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
2019年,潘晓萌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方阵,第一次走进阅兵训练场时,对分毫不差的标准有了深刻体会。高强度的训练让她的膝盖患上了滑膜炎,“膝盖肿得像馒头,晚上睡觉根本无法伸直。”为了不耽误训练,她强忍疼痛用绷带固定,吃止痛药贴膏药。当她们在天安门广场以整齐的步伐、昂扬的姿态通过检阅台时,汗水与付出化作了无比的自豪和喜悦。
“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够两次参加阅兵。”这一次,当潘晓萌再次接到参加阅兵方阵任务。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她想让更多人知道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中浴血奋战的故事。
“在今年的受阅训练中,我要穿着16公斤的装具站立两个小时。装具经常压得我胃痛甚至呕吐,一天训练下来肩膀酸痛无比,还患上了腰肌劳损。但每当想要放弃时,想到80年前的前辈先烈——没有先进武器装备,没有充足物资供应,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着野菜树皮,却依然坚守信仰,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从大学生到受阅战士,潘晓萌的每一步都在传承着东北抗联精神——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那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如初。
退役军人曹晓春:阅兵一次 荣耀一生
在观礼台上,一位老军人挺直脊梁,目光如炬,望向长安街的尽头——他是来自沈阳市的军休干部曹晓春,一名有着41年军龄的退役老兵。
当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正步护卫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曹晓春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而深情的军礼。指尖微颤,眼角湿润,他轻声跟唱着国歌,每一个字都仿佛刻进血脉。
“来了!来了!”人群中忽然响起激动的低呼。曹晓春踮起脚尖,身体前倾——只见铁流滚滚、步伐如雷,身着新时代戎装的受阅部队如移动的长城,整齐划一地走过天安门广场。他们的眼神坚毅如钢,步伐掷地有声,每一响都震动着曹晓春的心跳。“就像我们当年一样……不,比我们更威武、更雄壮!”他喃喃自语,声音哽咽。
尤其战旗方队缓缓驶过时,全场响起长达数分钟的掌声。曹晓春站得笔直,一遍遍鼓掌,直到手心通红。“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今天的盛世?”他声音沙哑,“我们这些老兵,能站在这里见证历史,是时代给我们的最高礼遇。”
观礼结束后,曹晓春仍久久伫立,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和依然飘扬的旗帜,对记者感慨道:“阅兵一次,荣耀一生。我虽然退休了,但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准备着!”他拍了拍军装上的徽章,语气坚定:“今天,胜利的喜悦荡漾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骄傲我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骄傲,我是中国退役军人。”
从军营到警营 英模民警郭勇的特殊观礼体验
作为全国公安英模代表之一,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万莲派出所清泉社区民警郭勇有幸在现场观礼。9月3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身在北京的郭勇。
军人情怀,感同身受
“接到通知的时候,心里特别激动。”郭勇告诉记者,他脖子上有个粉瘤需要切除,也推迟到活动结束后再做手术,日常也是小心翼翼,生怕感冒生病错过了这次活动。“组织上给予我这么高的厚爱和荣誉,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的一次极为特殊的体验。”郭勇感慨道。
除了是一名人民警察,郭勇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转业军人。在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之前,他在部队待了十多年,他对军人、军队、阅兵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们这次来的80名公安英模很多都是转业军人,基本都是来自基层。”郭勇说,“因为我们其中很多曾经是军人,有的甚至参加过阅兵,这让我们想起自己曾经的军旅岁月,更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
对于参加阅兵的战士们付出的辛苦,郭勇尤其感同身受。“这次我们公安英模住在长安街上,早晨三点多我就听到窗外战士们排练的声音,一下子让我想到当初自己在空军军校读书时,参加学校组织阅兵时的场景。”郭勇说,“我非常能体会到参加阅兵战士们的辛苦。”
郭勇告诉记者,在现场观礼的感受与在电视上观看有很大不同,在现场心情很复杂,尤其能够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以及民族复兴带来的深深自豪感。
观礼现场让郭勇记忆最深的时刻,是当现场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我和周围的公安英模几乎都落泪了,那一刻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国家强大了,军队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身份转变,使命不变
从军人到警察,郭勇经历了身份的转变。“曾经是保家卫国,现在是保卫老百姓的和平安宁,一样重要,一样使命光荣。”郭勇语气沉重地说,“警察这个队伍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多的队伍之一。”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社区民警,郭勇始终心系百姓,服务群众。他曾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辽宁省最美人民警察”“辽宁省枫桥式社区民警”,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以他名字命名的“郭勇警务工作室”被评为“我最满意的爱民警队”“沈阳市‘雷锋号’班组”“沈阳市学雷锋实践基地”。
“回去之后,还得一如既往地把工作开展好,要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扎根基层,服务好辖区百姓。”郭勇说。
平凡的坚守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郭勇表示,“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不能辜负了组织对咱的希望和重托!”
来源:沈阳公交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