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条路以前不到三米宽,一下雨就全是泥巴坑,现在双向车道还带人行道,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近日,在深圳务工10年的石桥镇石古元村村民郑先生返乡扫墓,刚进村口就忍不住掏出手机拍视频。水泥路两侧新装了太阳能路灯,每隔五十米摆放的绿色分类垃圾桶让他直呼"认不出老家模样
"这条路以前不到三米宽,一下雨就全是泥巴坑,现在双向车道还带人行道,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近日,在深圳务工10年的石桥镇石古元村村民郑先生返乡扫墓,刚进村口就忍不住掏出手机拍视频。水泥路两侧新装了太阳能路灯,每隔五十米摆放的绿色分类垃圾桶让他直呼"认不出老家模样"。
沿着平整的村道往老宅走,郑先生发现记忆中的露天垃圾堆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墙上的"美丽乡村"宣传画。拐角处新建的小游园里,几位大婶在唠嗑,见到他都笑着招呼:"军伢子可算回来看看了,现在村里天天有人打扫,河沟里再没有塑料袋漂着了。"
走到后山扫墓时,郑先生遇到两名戴着红袖章的护林员正在值守。老护林员郑叔递给他一个环保袋,"现在提倡文明祭祀,鞭炮纸钱装袋里,下山有专人收"。山脚下的临时值班点摆着防火宣传册,桌上还备着应急水桶和扑火吧等应急物资。"以前清明烧纸常引火灾,现在镇里干部、村干部都上山巡查,改用鲜花祭祀了!" 郑叔一边用方言念叨着,一边帮郑先生家清理了祖坟旁的杂草。
在村务公开栏前,郑先生驻足细看。公示栏里贴着"卫生评比红黑榜",自家堂弟郑建平因庭院整洁上了红榜。隔壁罗婶家上月因乱堆柴草被贴了黄牌警告,整改后的照片里,柴火堆整整齐齐放在杂物棚里。"以前鸡鸭满地跑,现在家家户户都圈养,路上看不见鸡屎了。"他指着公示栏对同行的堂兄感慨。
在村头,郑先生遇到正在巡查的村保洁员郑伯。郑伯说,村里安排了4个固定保洁员划了四个卫生区,我们分片包干每天清扫。郑伯掏出手机展示工作群,"发现哪里有卫生问题,拍照发群里半小时就有人处理。"
夜幕降临时,郑先生特意沿着村道走了一圈。新装的路灯把水泥路照得通明,小游园文化广场上传来广场舞音乐声。"以前晚上出门要打手电筒,现在大姑娘小媳妇都敢穿裙子出来跳舞了。"他拍下路灯下灯火璀璨的村落风景到家族微信群,配上文字:"咱村现在比深圳城中村还亮堂!"
临行前,郑先生特意到村委会要了份乡村振兴规划图。"小时候觉得走出大山才算成功,现在看到村里路修到祖坟山,连扫墓都有人服务,这次回来扫墓,让我扫出了想回乡创业的心思。"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