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参军报名,我超龄但被破格征召入伍,退伍后我考上了大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6:41 1

摘要:"去不了了,李队长说我超龄了。"我把征兵通知单揉成一团,狠狠地砸在墙上,声音哽咽得厉害。屋外,知了叫得震天响,灼热的阳光无情地烤着这个北方小镇的每一寸土地,也烤着我那颗火热却又失落的心。

【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去不了了,李队长说我超龄了。"我把征兵通知单揉成一团,狠狠地砸在墙上,声音哽咽得厉害。屋外,知了叫得震天响,灼热的阳光无情地烤着这个北方小镇的每一寸土地,也烤着我那颗火热却又失落的心。

我叫张明辉,1970年那年,我22岁,已经超过了征兵的年龄限制。那时的我在县棉纺厂当工人,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日子过得像流水一样平淡无奇。我从小就有个当兵的梦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穿上那身橄榄绿的军装,保家卫国。可是命运好像总爱和我开玩笑,我的年龄成了横亘在梦想前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明辉,你小子别灰心,今年征兵名额紧,上头说了可以适当放宽条件,我托了关系,你还有戏!"我的发小刘铁柱拍着我的肩膀说。铁柱在县武装部工作,消息比较灵通。听了他的话,我心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但又不敢太过乐观。

七月流火,知了的叫声渐渐变得有气无力。这天傍晚,我正在厂里忙活,忽然听见广播里喊我的名字:"张明辉同志请到厂办公室一趟,有紧急电话!"我放下手中的活计,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办公室。

"喂,是张明辉吗?我是县武装部的李队长。"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你小子运气不错,上级考虑到你技术好,思想表现也不错,决定破格录取你入伍!明天一早到武装部报到,别迟到!"

我激动得差点把话筒摔在地上,连声道谢后挂了电话,冲出办公室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插了翅膀,整个人都要飞起来了。回到宿舍,我连夜收拾行李,把为数不多的家当装进了那个破旧的帆布包里。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地来到了县武装部。院子里已经站满了即将入伍的新兵,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兴奋和紧张。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个,站在队伍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张明辉!"点名的时候,李队长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一会儿,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小伙子,别辜负组织的期望。"我挺直了腰板,用力地答了一声:"是!"

坐上前往军营的大卡车时,我回头看了看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小镇。那些熟悉的街道、房屋和人们,在晨曦中显得格外亲切而遥远。卡车启动了,载着我们驶向未知的远方,驶向我梦寐以求的军旅生涯。

军营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要艰苦得多。第一天下午,我们就开始了魔鬼般的训练。烈日下,汗水浸透了军装,浸透了脚下的土地。我虽然年龄大一些,但体力却不如那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跑五公里时,我总是最后几名;做俯卧撑时,我的记录也是倒数。

"老张,你行不行啊?要不要申请退伍啊?"班长王虎一边说一边帮我揉着酸痛的肩膀。我咬紧牙关,摇了摇头:"不退!我一定行!"

晚上熄灯后,当其他新兵都睡得香甜时,我悄悄地起床,在月光下加练。俯卧撑、仰卧起坐、蛙跳...一遍又一遍,直到双臂颤抖、双腿发软,才爬回床上,沉沉睡去。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的体能逐渐提升,成绩也慢慢追了上来。

"老张,你小子可以啊!"三个月后的一次五公里越野中,我竟然跑了个全排第一。王虎拍着我的肩膀,脸上满是赞赏。

我在部队里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到了不少技术。由于之前在棉纺厂工作过,我对机械设备比较熟悉,很快就被选拔到了汽车连当了一名驾驶员。开着那辆老旧的嘎斯卡车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虽然辛苦,但我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明辉,你这个老兵真不错!"连长老李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军人,说起话来总是中气十足,"要是多几个像你这样的兵,我这个连长就好当多了!"

然而,军营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执行运输任务时,我驾驶的卡车在山路上发生了故障,眼看就要滑向悬崖。千钧一发之际,我凭借多年的驾驶经验和在棉纺厂积累的机械知识,临危不乱,迅速判断出是刹车系统出了问题。我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成功地控制住了车辆,保证了车上战友和装备的安全。

"老张!你小子真是捡回来一条命啊!"事后,战友们围着我,既紧张又庆幸。连长更是当着全连官兵的面表扬了我,还给我记了个二等功。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早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嘹亮的军号声,我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和责任感。

军营里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温情。我年龄比较大,又有社会经验,很多小战友有了困难都喜欢找我倾诉。小李家里父母闹矛盾,整天闷闷不乐;小王和女朋友分手了,天天以泪洗面;还有刚入伍的小赵,因为不适应集体生活,总是偷偷哭鼻子。我就像个大哥哥一样,耐心地开导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老张,你怎么这么想得开啊?"有一次,小李问我。

我笑了笑:"人这一辈子啊,坎坷多着呢。我比你们多吃了几年苦,自然也就多明白了几分道理。困难和挫折就像是磨刀石,把我们的意志磨得更加坚韧。"

军营生活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每天晚上,当战友们都在休息或者打牌聊天的时候,我却常常捧着一本破旧的高中课本,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我初中毕业后就进了工厂,知识储备远远不够。而部队里有许多高中毕业的战友,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让我羡慕不已。

"老张,你天天看书干啥呀?"小王好奇地问。

"我想考大学。"我认真地回答。

"你?考大学?"小王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随即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对不起,老张,我不是那个意思..."

"没关系,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合上书本,望着窗外的星空,"我已经二十二岁了,比你们大好几岁,又没什么文化底子,想考大学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不想一辈子就这样过去。我相信,只要肯努力,总会有希望的。"

就这样,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学习。早上起床比别人早半小时,晚上睡觉比别人晚半小时;训练间隙,别人休息,我翻开书本;执行任务途中,车子一停,我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刚刚想到的问题。

"你这股子钻劲儿,要是用在训练上,早就是标兵了!"连长老李有时候会打趣我。但我知道,他内心是支持我的。他经常把自己订阅的《解放军报》和《参考消息》借给我看,有时还会给我讲一些世界大事和国家政策。

在部队的第二年,我遇到了一个改变我命运的人——林教员。他是军区从地方大学请来的英语教师,负责给团里培训一批懂外语的通讯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向连长请了个假,跑去听林教员的课。那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英语,虽然听不太懂,但那些奇妙的音节和干净利落的表达方式深深吸引了我。

课后,我鼓起勇气上前请教,林教员得知我的情况后,不但没有嫌弃我文化程度低,反而很欣赏我的学习精神,主动提出在业余时间教我英语和高中数学。

"明辉同志,你知道吗?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我看你有这个潜力,也有这个毅力,我愿意帮你。"林教员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从那以后,每周三天的晚上,我都会准时出现在团部办公楼的小会议室里,接受林教员的辅导。那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有时候训练太累,实在撑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然后继续学习。

"张明辉,你这样不行啊,身体会垮的。"林教员心疼地说。

"林教员,我已经耽误了好多年了,现在必须得抓紧啊!"我揉揉发红的眼睛,继续埋头做题。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在林教员的帮助下,我的文化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高中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我都掌握了,英语也能简单阅读和交流了。这让我对考大学的梦想更加坚定。

时光飞逝,三年的军旅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退伍前夕,连长找我谈话,问我有什么打算。

"我想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我毫不犹豫地说。

连长点了点头:"好志向!军队需要有文化的士兵,国家需要有理想的青年。我支持你!"

1973年冬天,我光荣退伍,胸前的三枚军功章闪闪发光。回到家乡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看我,羡慕地称我为"军功章张明辉"。但我知道,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前面。

退伍后,我没有像大多数退伍军人那样直接分配工作,而是选择了自费复习,准备来年的高考。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我家里并不富裕,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白天到镇上的拖拉机站当临时工,晚上回家复习功课。

"明辉,你都多大了,还念什么书啊?赶紧找个正经工作,成家立业多好。"村里的长辈们常常这样劝我。

"是啊,你看隔壁李家的小子,比你小两岁,婆娘都找好了!"七大姑八大姨的闲言碎语像刀子一样刺着我的心。

但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白天干活时,我把高中课本绑在方向盘上,一边开拖拉机一边记单词;晚上回家后,即使再累,我也要学习到深夜。冬天的北方特别冷,为了省钱,我常常不生炉子,手冻得通红,就塞在被窝里暖一会儿,然后继续学习。

"孩子,别太拼了,身体要紧。"母亲心疼地说,给我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没事,妈,部队生活比这艰苦多了。"我笑着安慰她,但心里却暗自着急:时间太少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然而,命运再次给我开了个玩笑。1974年春天,我在拖拉机站干活时,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我的计划。那天,我正在检修一台拖拉机,不知怎么的,机器突然启动,我的右腿被卷了进去。

当我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右腿打着厚厚的石膏。医生告诉我,骨头断了三处,要休养至少半年。

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半年的休养意味着我无法参加今年的高考,意味着我又要推迟一年才能圆我的大学梦。更要命的是,这场意外几乎耗尽了家里的积蓄,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

"明辉,要不算了吧,你这条腿还指不定能不能好利索呢,再说你也二十五了..."父亲坐在病床边,欲言又止。

我突然感到一阵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也许,父亲说得对,也许,我应该接受现实,放弃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就在我心灰意冷之际,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林教员。他不知怎么得到了我受伤的消息,专程从军区赶来看我。

"明辉,你别灰心。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在部队养成的那股子拼劲儿,可不能丢啊!"林教员鼓励我,还带来了一大堆书籍和复习资料,"我听说国家可能很快会恢复高考制度,你趁着养伤的时间,好好复习,别放弃!"

林教员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浇灭了我心中的绝望之火,重新点燃了希望。于是,我开始了躺在病床上的学习生涯。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中间除了吃饭和简单的康复训练,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

母亲心疼我,经常偷偷抹眼泪;父亲虽然不说什么,但每天都会帮我把书本整理好,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村里的小孩子则把我当成了怪物,经常躲在窗外偷看这个"躺着还要看书的怪叔叔"。

半年后,我的腿终于康复了,虽然走路还有些跛,但已经不影响正常生活。这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国家即将恢复高考制度!

这个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我的学习热情达到了顶峰。我更加刻苦地复习,有时候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母亲心疼地劝我:"孩子,身体要紧啊,考不上今年还有明年呢。"

"妈,机会难得,我不能再等了。"我坚定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冬天,我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虽然竞争异常激烈,但我还是凭借着在部队里锻炼出来的坚韧意志和这些年来的刻苦学习,成功地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

当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的那一刻,全家人都沸腾了。父亲破天荒地喝了两碗老白干,母亲则流着泪反复抚摸着那张薄薄的通知书,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那些曾经劝我放弃的长辈们现在都变成了我的崇拜者。

"我就说明辉这孩子不一般吧?从小就聪明,现在还考上了大学!了不起啊!"村支书老王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开学那天,父亲把家里唯一的自行车擦得锃亮,驮着我和简单的行李,送我去车站。站台上,他欲言又止,最后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好学,别辜负了这么多年的苦!"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风景飞快地后退。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从一个农村娃到工厂工人,从一名超龄新兵到大学生,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艰辛和汗水,但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

大学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有工人、农民、知青,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中间有些人已经工作多年,甚至比我还大几岁;也有些人才十七八岁,青涩得像未熟的果子。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

由于有了部队和工厂的经历,我在机械专业的实践课上表现得特别出色。老师们常常让我给同学们演示操作要领,同学们也乐意向我请教问题。

"张明辉,你再给我讲讲这个零件是怎么装配的?"

"明辉哥,这个公式我怎么算都不对,你帮我看看?"

每当这时,我总是耐心地解答,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在理论课上,我却常常遇到困难。数学、物理、英语这些基础课程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我并不气馁,反而比其他同学更加刻苦。图书馆里常常能看到我的身影,食堂的师傅们也习惯了我打包饭菜回宿舍边吃边学的样子。

"明辉,你这样不行啊,要劳逸结合。"室友小李关切地说。

我笑了笑:"等我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来,就可以和你们一起打球了。"

大学四年,我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参加过几次聚会,甚至连学校周边的风景都没有好好欣赏过。我的生活只有两点一线:教室和宿舍。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明白,对于我这样的"老大学生"来说,时间更加珍贵。

在大三那年,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下学期的学费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不想再向家里伸手,因为知道父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这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省物资局来学校招聘实习生,与我的专业很对口。虽然按规定大三学生不能实习,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获得了特殊批准,成为了唯一一个被录用的大三学生。

白天上课,晚上和周末去物资局实习,这样的生活异常辛苦,但也让我有了一些收入,解决了学费问题。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明辉,你有没有想过毕业后做什么?"毕业前夕,导师问我。

"我想回到家乡,把我学到的知识用在那里。"我坚定地回答。

导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微笑着说:"很多人都想留在大城市,你这个想法很难得。但是,无论你去哪里,我相信你都会有所成就的。"

1978年夏天,我大学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在毕业典礼上,当我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接过那张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毕业证书时,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回望过去,从那个超龄入伍的工人,到如今即将奔赴新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我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艰辛。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部队教会了我坚韧和勇敢,工厂教会了我踏实和专注,大学教会了我思考和创新。

毕业后,我如愿回到了家乡,在县农机站工作,负责推广新型农业机械。看着那些昔日的老旧拖拉机被现代化的收割机和播种机取代,看着乡亲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有时候,我也会回到军营,看望那些仍在服役的战友和首长。每当穿过营门,看到那面熟悉的军旗,听到那熟悉的军号声,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老张,还记得当年你第一次开卡车上山,吓得脸都白了吗?"老战友们总是喜欢拿我当年的糗事开玩笑。

我也乐呵呵地应和着:"那是,那是,要不是我反应快,咱们现在还能坐在这儿喝酒吗?"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从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变成了单位里的骨干和技术专家。每当有年轻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我总是笑着说:"没什么秘诀,就是不怕苦、不怕难,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

回首往事,我最感激的是那个给了我机会的李队长,是他破格接纳了超龄的我,让我有机会开始军旅生涯,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没有当兵的经历,也许我永远不会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更高的学业,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爸,您讲的故事真好听!"我正沉浸在回忆中,儿子的声音把我拉回了现实。

我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孩子,记住,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如今,当我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回首来时的路,我无怨无悔。那些曾经的艰辛和汗水,那些不眠不休的日夜,那些被质疑和嘲笑的时刻,都已经化作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正是那些看似弯曲的道路,那些看似浪费的时光,造就了今天的我。从超龄新兵到大学毕业生,我的人生故事或许平凡,但却充满了奋斗的痕迹和成长的喜悦。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航行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追求。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起点高低,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正如我当年在那个小小的军营里,捧着破旧的课本,怀揣着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大学梦一样。

敲门声惊醒了我的回忆。村支书老王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封信。"明辉,你的信,北京来的!"他满是骄傲地说。我接过那封带着首都邮戳的信,手微微颤抖。这是儿子第一次从北京大学给我写信。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在军营里苦读的自己,看到了那个不顾一切追逐梦想的青年。

来源:过往云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