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海蒂·纽伯格教授团队正在设计这样一个望远镜,准备用它来寻找30光年内地球的系外行星“双胞胎”,并由信心在短短3.5年内找到27个“地球2.0”。这项研究刚刚发表在9月1日《天文学与空间科学前沿》杂志上。
你见过天文望远镜的镜片是矩形的吗?而且是奇葩的20x1米的长条矩形?这个脑洞大开、异想天开的望远镜真的有可能成为现实。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海蒂·纽伯格教授团队正在设计这样一个望远镜,准备用它来寻找30光年内地球的系外行星“双胞胎”,并由信心在短短3.5年内找到27个“地球2.0”。这项研究刚刚发表在9月1日《天文学与空间科学前沿》杂志上。
在浩瀚的宇宙里寻找地球的“双胞胎”,可比大海捞针难多了,简直就是要在30光年外看清一颗恒星旁边的一粒尘埃。这不光要求望远镜看得远,更要求它看得“清”,能把靠在一起的两个点(恒星和行星)给分开,这个能力叫“角分辨率”。
长久以来,天文学家们都陷入了一个“大力出奇迹”的思维定势:要想看得清,镜子就得做得足够大。
要想在红外波段把30光年外地球和太阳这样的组合分开,科学家们计算出,我们需要一个口径接近20米的太空望远镜。
20米是什么概念?目前最强的韦伯望远镜,口径也才6.5米。造一个20米的“巨无霸”,不仅是技术上的噩梦,更是烧钱的无底洞。
正当所有人都在卷“更大就是更好”时,伦斯勒理工学院海蒂·纽伯格教授和她团队却反其道而行之:与其做个更大的饼,不如做根更长的针!
他们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建造一个主镜为20米长、1米宽 的矩形太空望远镜!
你可能要问,这不就是个“奇葩”吗?矩形就不说了,面积只有20平方米,比韦伯的25.4平方米还小,能行吗?
能行,而且这正是它的绝妙之处!
望远镜的分辨率,其实只取决于它在特定方向上的最长尺寸。这根20米长的“针”,在它的长轴方向上,就拥有了和20米口径圆形望远镜一样的超高分辨率。它就像一把精准无比的手术刀,能轻松“切开”恒星的耀眼光芒,看到旁边那颗暗淡的行星。
那如果行星不在长轴方向上怎么办?很简单,转一下就行了!
科学家设计的观测方案是,对准一个目标,先拍一张,然后将望远镜旋转90度,再拍一张。这样一来,无论行星藏在哪个角落,都逃不过这根“天眼飞针”的扫描。
模拟结果简直不要太惊人。研究团队的计算表明,这个“太空直尺望远镜”:
效率极高:在约3.5年的任务中,它有望在10秒差距(约32.6光年)的范围内,找到多达27个 位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这直接满足了美国未来旗舰任务“宜居世界天文台(HWO)”寻找至少25颗宜居行星的核心目标。
能找生命信号:它不仅能发现行星,还能分析它们大气中的臭氧(O₃) 含量。在地球上,臭氧主要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形成,因此探测到它,将是生命存在的一个极其有力的证据。
性价比逆天:它的收集面积比韦伯还小,这意味着它的重量、折叠复杂度和建造成本都可能得到有效控制。用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这才是科技的终极魅力。
为了证明这个设计的优越性,研究人员还模拟了一个面积相同但形状为传统方形的望远镜(边长约4.47米)。结果呢?
它的分辨率太差,根本无法分辨0.23角秒以内的行星,而这恰恰是绝大多数类地行星所在的位置。最终,它只能找到寥寥无几的几个行星,与矩形望远镜的成果有云泥之别。
所以,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在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征途上,有时候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巧劲。
这个矩形望远镜方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或许不是一个包打天下的“全能选手”,但它是一个专注、高效、聪明的“专科奇才”,有望成为未来更昂贵的“宜居世界天文台”或“LIFE”任务的完美先行者,为人类锁定最值得深入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Newberg HJ, Swordy L, Barry RK, Cousins M, Nish K, Rickborn S and Todeasa S (2025) The case for a rectangular format space telescope for finding exoplanets. Front. Astron. Space Sci. 12:1441984. doi: 10.3389/fspas.2025.1441984.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