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名为《正义必胜》的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不仅是给全国观众的献礼,更是对所有参演演员的 “终极考验”。
9月3日晚的北京人民大会堂,聚光灯还没亮起,后台就已经弥漫着让人屏住呼吸的紧张感。
这场名为《正义必胜》的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不仅是给全国观众的献礼,更是对所有参演演员的 “终极考验”。
上到74岁的老戏骨,下到刚崭露头角的00后,每个人都攥着一股劲,生怕在这个承载着历史重量的舞台上出半分差错。
雷佳音站在道具窑洞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军装袖口的补丁。
他身上的八路军制服是剧组特意做旧的,连络腮胡都按史料复原,可比起造型的贴合,更让他心头发紧的是身边那个叫孙思程的小演员。
这次两人要演《窑洞与战壕》里的父子,节目里有段孩子托他给前线爸爸带枣的戏,孩子的情绪能不能接得住、会不会突然忘词,都是未知数。
要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舞台,台下坐着抗战老兵,镜头对着全国观众,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打破历史场景的肃穆感。
雷佳音悄悄蹲下身,帮小演员理了理衣领,目光扫过舞台侧幕的倒计时器,又赶紧移开。
还有20分钟就该他们上场了,他得把 “父亲的不舍” 和 “战士的坚定” 这两种情绪再揉得细一点。
另一边的化妆间里,刘敏涛对着镜子反复调整呼吸。
她饰演《永远的番号》里守护士兵的 “母亲”,戏服是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可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助理递来那枚用红绳系着的假银元,这是她特意要求加的道具,据说抗战时很多母亲会把家底缝在孩子身上。
为了找对角色的感觉,她前阵子翻遍了档案馆的老照片,看那些战乱中母亲的眼神,有的是强装的镇定,有的是藏不住的恐慌,最后都化作了护着孩子的韧劲。
此刻她对着镜子轻声念着台词,念到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 时,眼眶不自觉红了,手也微微发颤。
她知道这场戏不能靠 “演”,得把自己真的放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
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刘敏涛的头发太顺滑了,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发光发亮,让观众直接出戏了,也显得十分不真实。
后台走廊的尽头,郭京飞正对着墙练习台词的重音。
他平时总爱用轻松的语气跟人开玩笑,可这次一拿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剧本,就立刻收了所有笑意。
节目里有段他站在高台上喊话的戏,导演要求用 “嘶吼式” 演绎,可他试了好几次都觉得不对,不是声音不够大,是少了那种从苦难里拼出来的悲壮。
后来他特意找了抗战时期的演讲录音,听那些前辈说话的语气,没有刻意的激昂,却带着一股子 “豁出去” 的坚定。
现在他站在后台,想象着脚下是被炮火炸过的土地,再开口时,连声音都带着点沙哑的颗粒感,这才终于松了口气。
当开场曲《怒吼吧,黄河》的旋律响彻大厅,前台的氛围瞬间被拉回那段峥嵘岁月。
郭京飞的出场先是让观众愣了一下,俯视镜头里,他混在群演中,军装沾满 “尘土”,直到特写切到他脸上,那双透着倔强的眼睛,才让观众反应过来 “这是郭京飞”。
他站在舞台中央演讲时,没有多余的动作,可每一个字都像砸在人心上,尤其是那句 “百年雪耻,只有中国人自己知道我们是怎么站起来的”,声音里的厚重感,让台下不少观众悄悄抹了抹眼角。
谁都知道他是 “上海话剧小王子”,可这次没人想起他之前演的喜剧角色,只记住了这个眼里有光的八路军战士。
紧接着上场的《这束光》,直接让台下响起了一阵低低的惊叹,吴越和吴樾居然同台了!
这两位同名的中生代演员,一个以细腻的文戏见长,一个靠硬朗的武戏出圈,之前总被观众弄混,这次却在同一个节目里诠释延安青年的信仰。
女吴越穿着灰布学生装,声音像浸了月光,念到 “为了新中国” 时,语气里满是温柔的坚定;男吴樾则穿着军装,声线铿锵得像吹过山谷的风,一句 “不好走的路都归我们走”,让不少年轻观众挺直了腰板。
两人站在舞台两侧,一个沉静一个激昂,却莫名地契合,就像当年不同岗位上的革命者,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同一份信念。
罗晋在《这束光》里的表现,却让不少观众捏了把汗。
他穿着中山装,站姿挺拔,一开始的肢体动作很有张力,能看出下了不少功夫,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做无垫音的诗朗诵,光是气息控制就练了半个月。
可到了情绪递进的段落,问题慢慢暴露出来,有些词咬得不够清楚,“信仰” 的 “仰” 字尾音有点飘,比起身边00后胡先煦的利落,少了点穿透力。
其实他自己也察觉到了,下场后第一时间找导演复盘,手指在剧本上圈出自己没处理好的句子。
他知道,不是观众太苛刻,是这个舞台容不得半点含糊,尤其是面对 “延安青年” 这样的角色,每一个字都得带着真感情。
雷佳音和孙思程的《窑洞与战壕》,成了整场晚会的 “泪点炸弹”。
当舞台灯光暗下来,道具窑洞亮起昏黄的油灯,雷佳音蹲下身,接过孩子递来的布包时,眼神里的情绪一下子就满了。
有对孩子的疼惜,有对战友的牵挂,还有对战争的无奈。
最打动人的是孩子说 “要给爸爸带枣” 时,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抬手摸了摸孩子的头,眼眶慢慢泛红,直到最后轻声说 “爸爸会收到的”,声音里的克制,比大哭一场更让人心疼。
后来有人问他怎么演得这么真实,他说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父亲对孩子的牵挂都是一样的,何况是在那样的年代里”。
刘敏涛上场时,台下瞬间安静下来。
她站在 “战士们” 中间,一开始只是默默收拾着散落的枪支,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
直到爆炸声效响起,她猛地抱住身边的 “伤兵”,那句 “孩子,我带你回家” 一出口,声音里的哽咽就藏不住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她背起 “牺牲士兵” 的场景,身子晃了一下才站稳,手紧紧抓着士兵的衣角,像是要把所有力气都用在上面。
当她喊出 “母亲膝下百万兵” 时,声音突然拔高,却不是刻意的嘶吼,而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力量,台下不少观众跟着红了眼,有人甚至悄悄抹起了眼泪。
这哪里是演出来的,分明是把当年无数母亲的心声喊了出来。
晚会接近尾声时,74岁的宋春丽缓缓走上舞台,只是一个站在那里的背影,就让全场安静下来。
她饰演的白发老太太,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当灯光打在她脸上,她先是对着空气轻轻笑了笑,像是看到了久违的人,然后轻声喊出 “哥”。
这一个字,里面积攒了太多情绪,有期待,有想念,还有藏了多年的委屈,台下不少观众瞬间红了眼眶。
紧接着,她又喊了一声 “哥”,声音比刚才更沉,带着点颤抖,像是要把这些年的思念都倒出来。
没有复杂的动作,没有华丽的台词,就这两声 “哥”,把 “跨越时空与先烈对话” 的场景,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后来有人说,这两段表演完全可以放进中戏的教材里,因为它把 “情绪的堆叠” 和 “爆发”,演成了观众能摸到的真实。
这场晚会里,还有太多让人记挂的细节,00后演员占了一半还多,他们穿着老式校服,念着当年的家书,眼里的认真一点不输前辈;
阿云嘎、郁可唯等歌手唱《如你所愿》时,后台的工作人员跟着轻轻哼,有人还拿出手机给家里人直播;
舞蹈《殇》上演时,舞台背景浮现出 “300000” 这个数字,全场瞬间静默,连呼吸都变得轻了。
散场时,不少观众还站在大厅里讨论,有人说雷佳音的眼神太戳人,有人夸刘敏涛的哭腔有力量,更多人提到宋春丽的两声 “哥”,说 “这辈子都忘不了那个场景”。
其实这场晚会的魔力,从来不是明星的扎堆亮相,而是每个演员都把自己当成了历史的 “传递者”。
雷佳音的紧张,是怕辜负观众对历史场景的期待;刘敏涛的红眼眶,是共情了当年母亲的苦难;宋春丽的沉静,是懂得用克制的表演承载厚重的记忆。
当灯光熄灭,人民大会堂的轮廓渐渐融入夜色,这场晚会留下的不只是热搜上的话题,更是藏在每个观众心里的触动。
原来好的表演从不是炫技,而是让我们透过舞台,真真切切地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记住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岁月。
来源:胖仔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