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只想到感染!中性粒细胞升高的“宝藏”病因清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3:57 3

摘要:白细胞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细胞,能够帮助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因此白细胞计数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指标。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中占比最高的类型,其数值的异常变化往往提示多种疾病状态。大多数人首先会联想到细菌感染,但实际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生理

白细胞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细胞,能够帮助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因此白细胞计数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指标。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中占比最高的类型,其数值的异常变化往往提示多种疾病状态。大多数人首先会联想到细菌感染,但实际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生理、感染、炎症、药物等多方面因素。石家庄慈爱中医院在此对其常见原因进行梳理,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60%~70%,在炎症及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胞质内含有大量浅红色或浅紫色的细小颗粒。该细胞源于骨髓干细胞,经历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及分叶核等发育阶段。在机体需要时,储备于骨髓中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可被迅速动员进入血液循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约一半处于循环状态(循环池),另一半附着于血管壁(边缘池),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范围如下: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43%~76%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1.2~6.8×10⁹/L

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常见于以下情况:

生理因素如剧烈运动、沐浴、饱餐、极端温度、情绪激动等,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边缘池细胞进入循环池,造成一过性升高。新生儿、婴儿及女性月经期、妊娠晚期、分娩和哺乳期也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部分吸烟者同样可出现该类变化。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除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性球菌)外,某些病毒(如乙脑病毒早期)、真菌、立克次体或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其升高。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胰腺炎、甲状腺炎、痛风等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大型手术、严重烧伤、急性心梗、溶血或急性失血等组织损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金属或药物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肺癌)或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均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上升。部分药物,如类固醇、肾上腺素、洋地黄及某些抗生素(如头孢他啶)亦有相关报道。

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下列情况:

多种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风疹、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等,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疟原虫感染或严重败血症,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降低,甚至耗竭。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白血病)和实体瘤骨髓转移,可抑制粒细胞生成或导致无效造血。放疗、化疗药物及苯、铅、汞等毒物可损伤造血干细胞,部分止痛药、抗生素、抗疟药及抗抑郁药(如甲硝唑)亦可能通过免疫机制或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如肝硬化所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恶病质、过敏性休克、病毒性肝炎、Graves病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也都可能伴随该类细胞减少。

临床医师在解读血常规报告时,应综合患者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分析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多方面原因,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指导诊疗。

来源:石家庄慈爱中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