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海鲜核污染疑云,真相究竟如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2 08:08 1

摘要:在 2023 年 8 月 24 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悍然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这一行为瞬间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和深深担忧,而我国民众对于海洋食品安全的关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渤海湾海鲜是否受到核污染的传言也随之甚嚣尘上。

渤海湾海鲜核污染传言的兴起

在 2023 年 8 月 24 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悍然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这一行为瞬间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和深深担忧,而我国民众对于海洋食品安全的关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渤海湾海鲜是否受到核污染的传言也随之甚嚣尘上。

从地理位置上看,渤海湾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内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点位于太平洋,看似与渤海湾有一定距离,但海洋是一个相互连通的整体,洋流的存在使得污染物有扩散的可能性。有观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污水会通过北太平洋暖流等洋流逐渐扩散,可能会影响到渤海湾海域,进而让渤海湾海鲜也遭受核污染。

而且,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下,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和图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比如曾有一张照片显示渤海湾出现了颜色异常的海水,这张照片被大量转发,不少网友猜测这与日本核污水排放有关,是核污染的前兆,使得民众对渤海湾海鲜的安全性产生了更多怀疑 。还有传言称渤海湾捕捞上来的海鲜出现了奇怪的变异,进一步加剧了大众的恐慌情绪。

科学视角看渤海湾海鲜与核污染

要探究渤海湾海鲜是否会受到核污染,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核污染物在海洋中的扩散原理以及渤海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

从海洋洋流角度来看,全球的洋流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传送带,它对核污染物的扩散起着关键作用 。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后,主要受到北太平洋暖流、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等洋流的影响。北太平洋暖流会将核污水向东输送,使得大部分污染物随着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扩散 。

根据清华大学团队的研究,核污水排放后 240 天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会立刻影响渤海湾。因为渤海湾有自己独特的环流系统,它主要受渤海沿岸流和黄海暖流余脉的影响,与外海的水交换相对较为缓慢。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内海,通过狭窄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这种地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海海水的快速涌入,对核污染物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

从核污染物扩散原理分析,核污染物在海水中的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除了洋流,还包括海水的稀释作用、海洋生物的吸收和沉降等。核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会随着海水的流动不断被稀释。

海洋的体积巨大,核污水排入大海后,会在广阔的海洋中逐渐分散,其浓度会不断降低 。而且,海洋中的一些生物会吸收和富集放射性物质,但这也会导致放射性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分布发生变化,并非所有海鲜都会受到同等程度的污染。例如,一些浮游生物可能会率先吸收放射性物质,但它们处于食物链的底层,经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到达人类食用的海鲜体内时,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可能已经大大降低。

官方监测数据说话

面对民众的担忧,我国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开展了全面且细致的监测工作,用实际数据来回应渤海湾海鲜是否存在核污染的疑问。

生态环境部在日本核污水排海后,立即加强了对我国近岸海域包括渤海湾的环境监测。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渤海湾海域的放射性水平仍然处于天然本底范围内,并未检测到因日本核污水排海而导致的放射性物质异常升高 。以铯 - 137、锶 - 90 等常见放射性核素为例,在渤海湾海水和海产品中的含量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 。比如,我国对海产品中铯 - 137 的限量标准是 100Bq/kg,而在渤海湾的检测中,实际检测值仅为几 Bq/kg 甚至更低 。

海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进口海产品以及沿海捕捞海产品的检测力度。在对渤海湾捕捞上岸的海鲜进行抽检时,对多种放射性物质进行了严格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海鲜样本均未出现放射性物质超标的情况 。以大连海关为例,在对渤海湾的虾类、贝类、鱼类等常见海鲜进行了数百次检测后,所有样本的放射性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有力地证明了渤海湾海鲜在当前阶段是安全可食用的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积极行动,组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渤海湾海鲜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检。通过对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的海鲜产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同样没有发现因核污染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 。这些官方监测数据覆盖了渤海湾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海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让我们能够理性看待渤海湾海鲜的安全性。

过往污染事件及影响分析

在探讨渤海湾海鲜与核污染的关系时,回顾渤海湾过往发生的污染事件以及它们对海鲜的影响,能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2011 年 6 月发生的渤海蓬莱 19 - 3 油田溢油事故,是渤海湾较为严重的一次污染事件 。此次事故导致油田周边 6200 平方公里海域海水受到污染 。据相关报道,河北乐亭、昌黎等地的水产养殖户遭受了巨大损失,海参、扇贝等海产品大量死亡。乐亭县的扇贝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 35 万亩,涉及 160 多户养殖户,共计 700 万笼扇贝 ,在事故发生后,扇贝苗死亡率高达 50% ,与正常的 2%-3% 死亡率相比,大幅升高。这是因为原油泄漏后,石油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海水,影响了海水的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石油覆盖在海水表面,阻碍了海水与空气的气体交换,导致海水中溶解氧减少,使得海洋生物缺氧。而且石油中的芳烃类等物质对海洋生物具有毒性,会损害它们的生理机能,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

不过,在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国家海洋局对事故进行了严格调查和监管,责令康菲石油公司采取措施控制溢油、清理污染海域 。同时,对受污染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制定了生态修复计划。

经过多年的治理和恢复,渤海湾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以乐亭地区为例,虽然在事故发生后的两三年内,水产养殖受到了严重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改善海水水质、投放鱼苗虾苗等生物增殖放流手段,海洋生态逐渐恢复,海鲜的产量和质量也慢慢趋于稳定。

与核污染相比,原油泄漏污染主要是化学物质污染,而核污染涉及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具有长期的放射性危害,其半衰期很长,会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不断释放辐射 。一旦海鲜受到核污染,放射性物质会在其体内富集,人类食用后,放射性物质会进入人体,对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增加患癌症、遗传疾病等风险。

而原油污染虽然在短期内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影响较大,但通过有效的治理和自然的净化作用,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这也从侧面说明,渤海湾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核污染这种更为复杂和长期的污染威胁,虽然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不应过度恐慌,因为渤海湾的生态系统和相关的治理措施都在发挥着作用。

如何挑选安全海鲜

在对渤海湾海鲜安全性有了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掌握一些挑选安全海鲜的方法也十分重要。

首先,查看海鲜产地信息是关键的一步。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应尽量选择来自渤海湾内经过官方认证的优质渔场的产品 。比如,山东莱州湾部分区域,经过多年的生态养殖建设,水质优良,这里产出的梭子蟹、对虾等海鲜品质有保障 。可以通过查看产品包装上的产地标识,或者向商家询问海鲜的具体来源。如果是在超市购买,一些大型超市会在商品标签上标注产地信息;在农贸市场购买时,要向摊主详细了解海鲜的捕捞地点。对于来源不明的海鲜,要谨慎购买,避免潜在的污染风险。

查看检测报告也是判断海鲜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正规渠道销售的海鲜,应该有相关的检测报告,如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食品安全检测报告,或者官方的质量抽检报告 。以盒马生鲜为例,其销售的海鲜都会提供批次核酸检测报告,消费者通过扫描电子价签上的 “溯源码”,即可查看对应商品批次的检测报告 。在购买海鲜时,要主动要求商家出示检测报告,仔细查看报告中关于放射性物质、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的检测结果,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如果商家无法提供检测报告,那么该海鲜的安全性就难以保证,不建议购买。

观察海鲜的外观和状态也能帮助我们判断其是否安全 。新鲜、健康的海鲜通常具有良好的外观和活力。比如,新鲜的鱼,鱼鳃应该是鲜红或暗红色的,没有异味,鱼眼清澈明亮,眼球饱满 ;新鲜的虾,虾体完整,外壳坚硬,虾身有光泽,活虾还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而受到污染的海鲜可能会出现外观异常,如鱼身有斑点、畸形,虾体颜色异常等。此外,贝类海鲜在挑选时,要选择外壳紧闭、敲击时能迅速闭合的,开口且没有反应的贝类可能已经死亡或受到污染,不宜购买。

总结:理性看待渤海湾海鲜核污染问题

在购买海鲜时,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产地、检测报告和观察外观等方法挑选安全海鲜。面对日本核污水排海这一事件,我们要保持关注,但也不应过度恐慌,要依据科学和官方数据理性看待渤海湾海鲜的安全性 ,避免让不实传言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海鲜产业的发展。

来源:悠闲海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