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黄莉玲 发自北京 3月27日下午,2025中关村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改革与创新: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邀请了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行政司法部门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
南都讯 记者黄莉玲 发自北京 3月27日下午,2025中关村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改革与创新: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邀请了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行政司法部门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
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达到484.6万件,是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提升至第十一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
“中关村素有‘中国硅谷’之称,这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申长雨特别提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北京集群比2023年又提升了一位,升至全球第三。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就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北京市副市长孙硕表示,2024年北京市专利的授权量达20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现在是159.81件,稳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9153.3亿元,知识产权价值不断得到释放。“相信在2025年,知识产权技术合同交易额能够跨过万亿元大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谈到,在过去30年的数字技术的兴起过程当中,AI的发展是最新浪潮,从2017年以来,与生成式AI相关的专利增加了80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有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是这一领域领先的专利申请国。
“我们看到每一轮AI的兴起也给IP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像作者、发明人、数据的访问,以及所有权,以及公平报酬等等。所以,IP的社区如何来应对这些发展呢?”邓鸿森说道,“我也相信,无论是新一代的生成式AI,还是未来几年当中将出现的其他形式的数字技术,我们都会记得继续把人类放在中心的位置,IP体系也将持续它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诚如邓鸿森所言,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本届年会举办了人工智能主题日系列活动,中关村论坛内外都沉浸在一股热烈的人工智能讨论氛围之中。
论坛高端对话环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杜长辉就谈到了生成式AI应用给知识产权司法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开源模型的使用边界、生成物的版权归属等相关问题涵盖了知识产权和竞争法领域,大量问题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法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法院准确查明技术事实,积极探索适应科技进步的新裁判规则,主动寻求符合我国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应对策略。
杜长辉分享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具体案件裁判中的实践做法。他指出,法院在裁判时应坚持促进与规范并重,推动技术向上、向善发展。一是妥善处理利益平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采用差异化的保护原则,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在模型预训练阶段,侧重促进数据的取得和使用;在生成传播阶段,更加注重权利保护,防止侵权内容的生成和传播。二是促进法律与技术融合。要在查明技术实现原理的基础上裁判案件,避免简单套用现有法律概念。对于争议问题,需结合具体情况作出个案认定,为新技术发展留出探索空间。三是注重与行政管理规范的协调。要充分考虑行政机关颁布的相关规范,发挥司法裁判与行政管理的协同效应,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治理。
杜长辉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知识产权法官应积极拥抱技术发展,紧密跟踪技术方向,及时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高质量的裁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来源:阳华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