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万里航空产品维修中心维修工段,齐建波正俯身检修航空电机,手中的检修设备发出精准的咔嗒声,在他身后,徒弟师景祥握着数字化检测仪,正在对电机进行毫米级精度校准。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万里航空产品维修中心维修工段,齐建波正俯身检修航空电机,手中的检修设备发出精准的咔嗒声,在他身后,徒弟师景祥握着数字化检测仪,正在对电机进行毫米级精度校准。
这支由22名技术骨干、青年能手组成的“攻坚之翼”,在2024年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身于航空产品维修工作,全年完成2918台设备维修任务,交出了一份“零事故、高效率、敢突破”的硬核答卷。
近年来,该段始终坚持以“计件制”薪酬分配机制为抓手,以任务分配时间,以时间倒逼进度,把生产进度细化到月、周、天,全力拼抢生产任务,攻克现场瓶颈、跟进困难,对影响生产进度的痛点、难点精准施策,细化到人、量化到岗,确保生产任务连续性均衡性。
“作为工段管理者,就要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团队带好。”该段工段长韩祎告诉记者。作为工段长,面对任务快速增长,韩祎提前做好计划排产,并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做好人员、工具、材料、部件等保障工作,全力推进多线作战有条不紊。在工作之余,韩祎心系质量,未雨绸缪,将一些常见故障、疑难杂症、用户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并制成点检表,在送装前进行细致点检,提高交装质效。
降本增效不是口号,而是刻入流程的实践。工段通过两项硬核举措实现全年节约成本38万元。工段对光源、卡箍等高价值部件建立“二次生命周期”,通过退厂返修和二次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维修效率; 将可二次加工的返修件纳入资源,避免直接换新。
在技术攻坚上,团队更将“抠成本”转化为“创效益”。针对DG系列螺杆套升级难题,经过充分分析研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加工使用,极大提高了维修进度,降低了升级维修成本。
“多劳多得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标尺。”该工段以“计件制”考核为核心,建立透明化绩效体系。推行动态定价,按产品复杂度、工时消耗核定维修单价,技术难度越高收益越大,体现多劳多得。
这套机制彻底点燃了团队动能。“现在不是‘要我干’,而是‘我要争着干、抢着干’!”青年职工师景祥指着绩效看板说道。
2024年新入职的5名职工,仅用6个月便掌握10类以上产品维修技能,“在这里,经验是流动的资源。”齐建波感慨道,“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团队协作的智慧。”
师景祥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师傅齐建波从不藏私,只要年轻人愿意学,他就把自己十几年积攒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
无私传授的同时,齐建波又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师景祥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学铆接的时候,我师傅总是对产品关键部位的铆接要求非常严格。我当时不太理解,心也比较浮躁,被师傅严厉批评过好几次都没当回事,甚至以为他在故意为难我,后来工作出了错才意识到师傅的良苦用心。”
如今已经入职满一年的师景祥,在师傅齐建波的带领下,可以独立完成检修任务,从一个啥也不懂的技术“小白”,成长为岗位青年骨干。
“最艰巨的任务集体肩扛,最紧迫的节点齐心保障,最硬核的挑战共同担当!"这句口号早已不是贴在车间墙上的标语,更是这支队伍的真实写照。他们将继续以"航空报国"为信念,在效率与创新的赛道上全速冲锋,用匠心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