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小玉米串起富民大产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2:11 1

摘要:一颗鲜食小玉米让24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35万元。云南省临沧市本土咪多啰食品有限公司创新订单联基地增地效、标准联生产增品质、加工联就业增岗位、科技联品牌增价值“四联四增”机制,将边疆山区的农产品送进北上广,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联农带农的可持续路径。

一颗鲜食小玉米让24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35万元。云南省临沧市本土咪多啰食品有限公司创新订单联基地增地效、标准联生产增品质、加工联就业增岗位、科技联品牌增价值“四联四增”机制,将边疆山区的农产品送进北上广,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联农带农的可持续路径。

订单联基地:土地“一年三熟”变“万元田”

临沧山多地少,传统种植效益低。咪多啰公司打破“先生产后找市场”的老路,带着订单进村寨,与农户签订“保底价+阶梯价”收购协议,在8县(区)布局1.2万亩鲜食玉米基地。针对山区气候差异,创新“分片错时种植法”,通过调整播种周期、推广轻简农技,将玉米生长周期压缩至75至95天,实现“一块地一年种三季、高产田种四季。”2024年,基地亩产带青皮玉米950公斤,公司按3.5元/公斤均价收购,农户单季亩收入超3300元,年收入近万元,昔日的“低效地”变成“万元田”。

标准联生产:合作社“分级提成”促共赢

如何让分散农户种出统一好产品?公司构建“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链条,把技术标准变成增收“指挥棒”。一方面,联合云南农大专家制定《鲜食玉米种植规程》,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另一方面,设立“质量阶梯价”:玉米按品质分4档(2.5至5.5元/公斤),合作社按社员产品优品率获得0.2至0.5元/公斤管理提成。这套机制让农户主动学技术,2024年基地玉米优品率从60%提升至85%,合作社获得管理费90万元,农户增收1900万元。

加工联就业:车间开在村口“顾家又赚钱”

为让农户分享加工红利,公司在临翔区建成5条生产线,把工厂建到田间。在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剥叶、分拣、灭菌各环节优先聘用周边村民,112名合同工中有21名脱贫户、13名残疾人。更关键的是,加工环节让农产品增值3-5倍,鲜食玉米经速冻包装后售价翻番。

科技联品牌:山货“持证”出海闯市场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咪多啰与云南大学等高校共建专家工作站,攻克两大难关:研发玉米保鲜技术,保质期延长至18个月;数字化改造生产线,扫码可追溯每根玉米的种植地块。目前公司拥有28项专利,“佤乡源”玉米罐头、“咪多啰”腊肉成为网红产品。

咪多啰公司“四联四增”模式,有效破解了联农不紧密、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三大难题。四年来,公司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4万元,培养乡土技术员380人,8个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年增收超10万元。

来源:农民铭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