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就那么瘫在沙发上,眼睁睁看着咱们那群身高快两米的U16小伙子,被对面一群像是刚喝完三罐红牛的韩国队员追得满场跑。
又一个“咣当”的打铁声。
上半场那会儿,这声音简直就是背景音乐。
我就那么瘫在沙发上,眼睁睁看着咱们那群身高快两米的U16小伙子,被对面一群像是刚喝完三罐红牛的韩国队员追得满场跑。
肚子里那股子熟悉的憋屈劲儿,又涌上来了。
懂的都懂,就是那种“得,今儿这球又交代了”的无力感。
可屏幕上,最终比分清清楚楚地写着:97-81。
赢了,还赢了16分。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简直就是一部悬疑片。
暂停一下,把录像带倒回去。
韩国队那打法,压根就不是冲着篮球来的,那是奔着咱们的命门来的,一套教科书般的“专治各种不服”。
他们知道跟我们拼身高是自寻死路,所以干脆就把禁区变成了“血肉磨坊”。
只要我们的高个球员一拿球,立马就有两三个人像闻着腥味的猫一样扑上去,连抓带挠,让你根本没法舒服转身。
我们的战术?
从姚明时代开始,就是内线,内线,还是内线。
结果人家直接把咱们的发动机给卸了,整个进攻体系瞬间瘫痪,只能在外线扔一些不着边际的三分球,听天由命。
说句不好听的,这剧本,咱们的成年国家队在过去十年里,起码演了八遍。
每回碰上这种不讲理的撕咬式防守,基本就是缴枪投降的命。
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软”,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传承。
但中场休息回来,这帮孩子,好像把那本旧剧本给撕了。
我不知道他们在更衣室里经历了什么,可第三节一开打,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球不再是沉闷地往人堆里砸,而是开始飞速地、流畅地运转起来。
韩国队还想玩夹击?
行啊,你夹。
球就像抹了油的泥鳅,瞬间就从人缝里溜到了外线大空位的队友手里。
之前叮当作响的篮筐,突然就被我们一记又一记的三分球给射穿了。
整个韩国队的防守,就像一条被扯破了的渔网,处处都是窟窿。
27-12,这是第三节的单节比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战术调整了,这是一种气质上的蜕变。
当一个16岁的孩子,在半场被对手压着打、身体对抗快要窒息的情况下,还能冷静地阅读防守,找到空位队友,这东西,教练教不了。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球商和勇气。
这才是比一场胜利更让人欣喜的东西。
这场U16男篮亚洲杯小组赛的胜利,让我们直接锁定了八强席位。
但这背后,是中国篮球青训的一次重要“回血”。
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批不那么依赖“苏联式”传统中锋打法,能跑能投、有脑子、有胆量的年轻人。
他们或许技术还很粗糙,但他们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太珍贵了。
现在,我们成了看客,悠哉地等着菲律宾和巴林去死磕。
这种感觉,久违了。
所以,各位也别老盯着CCTV5未来的直播节目表了,今天这场球,才是真正值得反复回看的好戏。
你们说,这帮孩子,是不是让我们又有了点盼头?
评论区聊聊,这届U16,你觉得他们能走到哪一步?
来源:游戏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