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部校共建内涵、创新传媒人才国际化培养范式、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需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建专项师生交流团,于8月27日至30日赴新加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为深化部校共建内涵、创新传媒人才国际化培养范式、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需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建专项师生交流团,于8月27日至30日赴新加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此次交流由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统筹规划。交流团一行九人由学院副院长朱颖教授带队,携同学院涂颖副书记、殷立飞教授、何钢博士、尹子伊博士五位教师代表及四名学生代表,赴新加坡开展调研交流。交流团先后与媒体从业者、当地头部企业与行业专家开展深度对话,为学院创新传媒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提升学科实践能力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专访彭博亚太总监:
智能技术可赋能国际传播
8 月 28 日,我院交流团与彭博新闻社亚太区总监倪承言展开座谈。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资讯与新闻机构,彭博社的报道覆盖全球金融、商业及国际事务,在国际传媒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双方围绕智能技术赋能、国际传播实践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倪承言指出,AI 已从早期文本标注升级为实用工具。部分媒体正在用 AI 进行国际内容翻译工作,并将数据授权至 AI 平台深化算法训练,显著提升媒体内容生产运营效率。
朱颖副院长对此表示,倪总监分享的 AI 技术应用案例对学院课程教学革新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广外新闻与传播学院正推进“技术+传媒”跨学科培养,将AI内容生产、智能传播等模块融入课程,未来将进一步对接国际实践,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前适配行业技术变革。
交流团与彭博亚太总监倪承言座谈
谈及国际传播落地,倪承言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政企协同,推动文化宣传项目落地;二是聚焦热点创作,打造兼具国际吸引力的内容产品;三是培育复合型人才,鼓励新一代媒体人兼具技术应用能力、理论实践素养与商业思维。
对话“新加坡眼”主编:
跨文化传播要找到共鸣点
交流团与新加坡知名自媒体“新加坡眼”主编贺丽琴展开交流。作为新加坡唯一进入世界华文传媒媒体影响力榜单前30名的华文自媒体,“新加坡眼”是理解东南亚华文媒体生态与跨文化传播实践的重要窗口。双方围绕海外自媒体的本土化运营、内容传播创新及受众连接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贺丽琴主编分享了 “新加坡眼” 聚焦本地民生热点、挖掘中新建交故事的内容创作经验。她特别提到,平台还通过短视频科普本地习俗、社区互动话题征集等形式,增强华人受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有效提升了用户黏性。
交流团与“新加坡眼”主编贺丽琴(右四)合影
涂颖副书记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回应:“培养‘立足中国、深耕区域、面向全球’的传媒人才,关键在于找准跨文化传播的共鸣点。”她表示,“新加坡眼”的本土化运营经验是鲜活的教学案例,学院将借鉴其内容创作逻辑与运营方法论,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资源,助力学生掌握海外传播实操能力。
探访炬星科技公司:
国际传播要做到需求适配
交流团一行拜访Syrius 炬星科技。作为从深圳出海、深耕新加坡市场并成长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领先品牌的企业,炬星科技的出海经验为交流团带来了巨大启发。炬星科技新加坡董事总经理张鹏热情接待交流团,双方围绕“企业出海与AI技术的融合应用”展开专题研讨。
针对学生提出的“技术创新与国际传播如何平衡”问题,”张鹏回应道,技术是“硬实力”,但传播是“软实力”的放大器。没有脱离市场需求的“纯创新”,国际传播的核心就是把“我们的优势”转化为“对方的需要”。他以创业初期研发“火种通讯录”(全球首款跨平台通讯录互导软件)的成功案例,印证了“需求适配”的重要性。
交流团与炬星科技董事总经理张鹏交流讨论
谈及AI对行业的影响时,张鹏坦言,当前很多人担心AI会取代人类,但他认为AI更像“超级工具”。他举例,公司利用AI分析不同国家的用户反馈,原本需要团队一周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半天就能搞定。张鹏强调,真正的挑战不是抗拒技术,而是学会用AI做更有价值的事。交流尾声,殷立飞教授与张鹏就区域国别认知展开探讨,张鹏结合企业对东南亚市场的实际需求建议,高校应强化“学科交叉思维”与“产学研一体化”理念,引导师生打开国际视野,主动拥抱AI等前沿变革,在跨领域融合中寻找突破方向。
交流团与炬星科技新加坡董事总经理张鹏、
彭博亚太总监倪承言合影
对谈跨国公司高管:
“双跨能力”是人才培养核心
8月29日,交流团与Premier Fiduciary大中华区负责人Frank Zhang展开专题座谈,围绕“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交流。Frank Zhang提出,优秀国际传播人才需具备“双跨能力”:一是跨域整合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二是跨境实践能力,既要具备全球视野,更要精准对接本土市场需求,让传播内容“落地有声”。
交流团与Premier Fiduciary大中华区负责人
Frank Zhang交流讨论
他还建议,学生要学会利用AI将自己打造成“持续迭代的小型工作室”,通过技术赋能拓展能力边界。同时,明确自身定位、洞察社会需求、在行业变革中主动创造机遇。他将个人经历与丰富案例结合,重点围绕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路径展开分享,不仅让交流团获得深刻启发,还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新加坡学术交流之行,为广外新传师生搭建了“学界-业界”国际对话桥梁,进一步明晰了国际化传媒人才培养方向。未来,学院将持续依托部校共建机制,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强化跨学科融合与AI技术应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更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具备强大传播力与创新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来源:新加坡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