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持续火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5:19 1

摘要:2024年底,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授予《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第1部)、《我们生活在南京》3部网络文学作品,《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2部网络剧,《特级英雄黄继光》、《浴血无名·奔袭》2部网络电影,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赛场》、

2024年底,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授予《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第1部)、《我们生活在南京》3部网络文学作品,《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2部网络剧,《特级英雄黄继光》、《浴血无名·奔袭》2部网络电影,系列纪录片《我们的赛场》、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和网络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等10部网络文艺作品“优秀作品奖”。这是网络文艺首次作为独立门类进入“五个一工程”评奖,为网络文艺创作确立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示范与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艺的发展。2014年10月,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8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2021年12月,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

网络文艺是通过互联网媒介传播和数字化工具创作的文艺形式,大致经历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后移动互联网的迭代,经历了以文字创作为最主要表现形式的萌芽期,创作与传播平台开始完善、用户数量增多并逐步走向商业化的探索期,量质齐升、多媒体深度融合及跨平台合作、产业升级趋势凸显并构建发展新生态的快速发展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传播媒介更新,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原住民的年轻一代成为文艺创作和传播的新生力量,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以更加喷薄之势得以涌流。与此同时,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成为网络文艺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繁荣发展网络文艺作出战略部署;《“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出台,有力推动了网络文艺的进一步发展。202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0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0亿人,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48亿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这些数据是网络文艺持续火热的生动见证。

当下的网络文艺大家庭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综艺等诸多子类。网络文学在科幻题材、历史文化题材创作保持活跃的同时,现实题材创作逐步升温,网文IP持续释放文化影响力和产业价值,国内市场稳定,海外市场拓展,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网络剧题材更明确现实观照,不断进行视听表达的革新,反映出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网络电影制片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从内容到制作逐步向院线电影标准靠拢。网络微短剧以浓缩化的剧情、极具“网感”的节奏,迅速吸引了大批受众。短视频深刻改变了用户对文艺形式的接受和消费习惯,促进文娱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快速发展。网络纪录片短、新、快的风格拥有了更多年轻观众,视频平台播放及自制纪录片的数量大幅增加。网络动漫市场稳定,国漫在数量上呈现出明显优势,网络游戏海外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网络综艺整体口碑上扬,在内容上贴合青少年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当代互联网年轻用户娱乐、情感和社会交往诉求。

来源:广河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