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应遵循的原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12:17 3

摘要: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原则保证经典阅读的效果得到实现。

□章玉丽

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原则保证经典阅读的效果得到实现。

坚持政治引导的原则

政治引领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功能。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思政课的必要内容之一,具有强化政治认同和塑造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首先,强化政治认同。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绝不是单纯地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理论而理论。其目的是铸魂育人,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通过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阅读经典中夯实理论基础,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接续塑造一代又一代成熟的、成才的大学生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是锻造信仰灵魂的重要根基,打好这个基础,优秀的建设者和理想的建设成果才会出现。

其次,塑造意识形态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思政课的基本定位。

高校从来不是无菌室、象牙塔,高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斗争面临的形势更加隐晦和复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要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获取支撑,给予中国当前的各种问题理性思考、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从而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袭。大学生从阅读经典到理性认知到信仰确认再到理想实践,在这个逐渐升华的过程中,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直面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结合起来,自觉融入国家建设中。

坚持自主性和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遵循自主性原则。所谓自主性,是指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目的上看,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为了给广大大学生排忧解难,排“理论之忧”、解“思想之难”、释“现实之惑”、信“理想之舟”,使大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乐于阅读到志趣阅读,最后跃升为信仰层次。从阅读篇目的选择上看,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特点,结合思政课课程设置、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有差别、有层次性地引导大学生阅读和他们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经典阅读的主动性来看,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 “引导”不是“替代”,越俎代庖式的“师说”会磨灭大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要调动大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探索式自主阅读到最后对自身阅读成果的珍视。从经典阅读成果的展示方式来看,要让大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最大程度尊重他们的意愿,既保证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也释放他们展示成果的热情和创造社会效益的价值。

其次,坚持引导性的原则。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坚持自主性原则,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愿,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恰恰相反,老师在这个过程的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从经典阅读的组织来看,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仍然要依托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学习,思政课老师可以从学分设置、课业考核等方面引导大学生从被动的、不得不阅读逐步发展到主动的、我要阅读,进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读”、“学”到“信”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一定的灌输为教育手段,因为社会主义意识对有些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从阅读篇目的选择来看,思政课老师要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学生的思想困惑难点和理论的渴求重点,进一步结合学生的专业、年级,精心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的篇目和内容。既要注重覆盖不同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篇章,也要注重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阅读经典是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不能替代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仍然是教育重点。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解读来看,需要思政课教师适时、适度的介入,避免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跑偏和迷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精神洗礼。大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囿于专业、阅历、理论基础、理解能力的局限,未必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正确的理解,如果在这样的精神旅行中出现理解偏差就和我们提倡的阅读初衷背道而驰。所以,要保证大学生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不跑偏、不迷失、不畏难,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大学生做好引领和指导,避免出现尽管阅读了经典著作,还只能是“在马列主义大门外东张西望的流浪汉”的现象,不仅难窥马列主义门径,也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从结果上看,大学生阅读态度的转变和转化、经典阅读的最终效果以及阅读预期结果的呈现,还要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深厚程度、协调沟通能力、主观努力程度。

坚持完整、准确的原则

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避免陷入教条化、碎片化和实用主义的错误倾向,要增强理论战斗力,有效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首先,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理论,它不是零散观点的拼凑,它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各部分不可人为割裂,“绝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只有从整体性出发,才能避免陷入片面化、实用化等误区,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组成部分相互支撑,逻辑递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哲学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回答了“怎么办”,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结论。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革命指南,而不是单纯的批判理论。如果只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谈政治经济学,就无法解释现实社会矛盾,陷入抽象思辨。如果忽视唯物史观,只谈社会主义理想,就会滑向乌托邦空想。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会导致曲解,陷入“反动谬论的泥坑”。

其次,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推动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将马克思主义每一个观点置于历史背景、理论脉络和整体思想体系中考察,要全面客观地把握其产生的时代条件和理论前提,对一些理论提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要有充分了解,避免把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原理作为绝对原理来解释。大学生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针对具体时事、具体事件的个别论断,哪些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核心观点,哪些是仅出现一次的“个别论断”。同时,还要把马克思的话同上下文联系起来,否则会“造成误解或把很多东西弄得不大清楚”。只有把每句话放回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战场,才能避免把马克思主义降格为“语录集”,真正激活其揭示现实、批判现实的力量。对大学生而言,深入理解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质,不是为寻找“万能钥匙”,而是要掌握科学方法,正如卢卡奇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唯如此,才能在百年变局中真正运用这一理论武器。

[本文系嘉应学院2021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政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思政课的视角》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梅州514015)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