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容强制标识首周实测:平台承诺VS现实漏洞,防骗之路任重道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12:15 5

摘要:9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生效,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亮明身份”。抖音、微信、DeepSeek等平台同步发布公告响应:

一、政策落地:全网进入“AI标识时代”

9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生效,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亮明身份”。抖音、微信、DeepSeek等平台同步发布公告响应:

DeepSeek在9月1日率先宣布为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如“作品含AI生成内容”提示)和隐式标识(嵌入元数据),并明确提醒用户甄别;抖音要求创作者主动勾选“AI生成”标签,同时承诺通过技术检测未标注内容并补充标识;微信在《珊瑚安全公告》中强调,用户不得删除、篡改标识,违规者将受处罚。

四川网信办指出,此举旨在“平衡安全与发展”,通过压实平台责任净化网络空间。法律界人士认为,标识可减少AI内容引发的侵权、诈骗风险。

二、首周实测:自动识别大面积“失灵”,会员竟能去水印

政策落地仅三天,《每日经济新闻》9月3日实测发现,平台承诺的技术保障存在显著漏洞:

文本漏标严重:在豆包、DeepSeek、Kimi等AI应用生成的文本中,超70%未显示显式标识;视频标识可去除: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AI生成视频虽带水印,但开通会员后可一键清除;自动检测失效:抖音、微博对未主动标注的AI内容识别率不足30%,部分虚假理财广告视频未触发任何提示。某MCN机构从业者透露:“平台审核主要依赖创作者自觉申报,技术手段尚未跟上政策要求。”三、防骗效果存疑:标识≠安全,深度伪造威胁升级

尽管标识机制被寄予厚望,但多重风险依然存在:

用户认知不足:多数受访者表示“未注意标识”或“不知如何验证隐式标识”;技术规避手段:不法分子可通过图像处理软件伪造元数据或去除水印;国际案例警示:同期全球频发AI诈骗事件,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深度伪造视频诱导投资,Getty Images起诉Stability AI利用版权数据训练模型。专家指出,标识仅是防骗第一步,需配合用户教育及技术反制。如韩国学者呼吁的“强化深度伪造刑责”,新加坡实施的《在线刑事危害法》等。四、未来平台如何兑现“可信AI”承诺?

面对首周暴露的问题,平台方需在以下领域加速突破:

技术补漏:提升AI内容自动检测准确率,杜绝“会员去水印”等后门;责任细化:明确创作者、平台、技术服务商三方责任,避免互相推诿;公众教育:联合网信部门普及AI标识识别方法,如微信“珊瑚安全”计划推出的验证工具。

DeepSeek在公告中承诺“持续优化标识机制”,但用户更关注落地成效。正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所言:“标识是起点,真正的安全需贯穿AI全生命周期。”

结语

AI内容强制标识迈出了规范化的关键一步,但首周实测表明,从“标识存在”到“防骗有效”仍有长路要走。当技术漏洞与人性漏洞叠加时,唯有平台严守责任、用户提高警惕、监管动态迭代,方能构筑真正的AI防火墙。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