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中的武汉抗战记忆(二):《全民抗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4 12:01 1

摘要:八十年前,江城武汉作为全国抗战中心,见证了中华儿女“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壮烈史诗。今日,翻开湖北省图书馆珍藏的抗战书刊,这些泛黄纸页里凝固的烽火,不仅是历史的刻痕,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种。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以“馆藏中的武汉抗战记忆”为脉络,带您触摸典籍中

引言

八十年前,江城武汉作为全国抗战中心,见证了中华儿女“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壮烈史诗。今日,翻开湖北省图书馆珍藏的抗战书刊,这些泛黄纸页里凝固的烽火,不仅是历史的刻痕,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种。值此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们以“馆藏中的武汉抗战记忆”为脉络,带您触摸典籍中的历史温度,聆听江城抗战的永恒回响。让我们一起感受纸页上的硝烟,重读武汉抗战时期的书刊,在字句间重走抗战救国的血火征程。

全民抗战 1938年在汉口创刊出版

主编及发行人

邹韬奋(1895-1944),福建永安人,祖籍江西余江。192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为著名新闻记者和出版家。1926 年起主编《生活》周刊,以贴近民众的视角关注社会现实,深受读者喜爱。1932 年创办生活书店,出版大量进步书刊,传播先进思想。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是 “七君子事件” 的主要当事人之一,始终以舆论为武器,为民族解放事业奔走呼号,在近代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留下深远影响。

邹韬奋

背景

1938年7月7日,正值抗战一周年纪念日,《全民抗战》杂志在武汉创刊,社址位于汉口交通路63号,由生活书店总经销。它是由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与邹韬奋的《抗战》三日刊合并而成,而《抗战》三日刊作为其前身,早在1937年7月便在上海的战火硝烟中应运而生。二者合流后,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抗战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简介

《全民抗战》编委会由邹韬奋、沈钧儒、艾寒松、张仲实、胡绳、柳湜等六人组成,主编邹韬奋、柳湜,发行人邹韬奋,由生活书店总经销。杂志内容紧密围绕战局分析、民众动员与民主政治等关键议题展开。它毫不留情地揭露日寇的残暴侵略罪行,同时对妥协投降论调展开猛烈批判,坚定主张“全民族抗战到底”。

初期的《全民抗战》“逢三、六、九发行”,为16开12页,双面印刷,没有封面,第一页刊头正上方居中写有“全民抗战”四个大字,四个大字左右两边竖排分别注有“全民动员”“抗战到底”八个字(创刊号除外)。以“巩固全国团结,提高民族意识,灌输抗战知识”为宗旨,设有社论、三日时事、信箱等栏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等各个方面。为了激励士气,《全民抗战》于8月19日增出了《保卫大武汉特刊》,受到热烈欢迎。

《全民抗战》的文字风格亲民,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无论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轻松读懂杂志内容。这种贴近人心的力量,使《全民抗战》收获了惊人的影响力,成为联结社会各阶层的重要抗战舆论阵地。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全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全民抗战》不仅大声疾呼国共合作、团结御侮,还将目光投向妇女解放、儿童保育等社会议题。此外,该杂志积极推动“抗战献金”“义卖救国”等民众运动。这些运动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抗战筹集资金和物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为抗战提供了物质支持,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凝聚民族精神、巩固统一战线的道路上,《全民抗战》杂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被人们赞誉为“抗战号角,民众喉舌”。

书影

献金与民众运动 邹韬奋 1938年7月13日《全民抗战》 第三号

为被难者控诉——七月十二日武昌遭空袭省立医院受炸最惨写此以寄哀痛 艾青

1938年7月16日《全民抗战》第四期

选读

全民抗战的使命

本刊同人

全面全民族抗战已经一周年了,在此伟大的抗战一周年纪念日,《抗战》三日刊及《全民》周刊,为了充实力量,对抗战做更大的贡献起见,以联合的阵容,与全国同胞相见,同人实感觉无限的感奋及欣幸。《抗战》《全民》都是诞生于这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抗战》是于沪战揭幕后,在上海创刊的,《全民》是于第二期抗战开始时在汉口创刊的。两刊的同人都以极大的热情,固守文化的岗位,作为一个鼓动前进的小小号兵;以号召全民族的儿女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为自己特殊的职责。发刊以来,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并得全国读者的爱护与作家的合作,使我们这两枝号角的声音,一天天扩大,一天天变得更加宏亮,《抗战》,《全民》曾分布达各省区,前线,以及海外,它们俩在这一年光荣的民族斗争中,曾尽了一些绵力。然而民族解放大怒潮方在增涨中,全面全民族的抗战当前正进入第三时期,壮烈残酷的战斗正展开在我们的面前,发动全中国广大的民众支持当前战争,参加到战争中来,更是迫切的任务,因此舆论在这时期的作用更增大了重要性。我们自己亦感到我们身上的责任也一天天加重。因此,我们感到我们这两枝号角分散的声音还不够宏亮,我们这两队号手,各个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为了配合新的抗战形势,集中人力物力的原则,我们深觉这两个抗战的单位应该并成一个。因此,我们遂于这伟大的抗战周年纪念之际,将两个刊物实行合并,合组全民抗战社,发刊《全民抗战》三日刊。我们决定在集中双方的力量,发挥双方的特点,补足双方过去的不够的原则下,以统一的意志,从事更大的努力,力求我们今后对于全民动员的号召与教育上更多的尽力。

——摘自:1938年7月7日《全民抗战》第1号

由武汉出发

邹韬奋

记者于九月十八日晚和沈衡山(钧儒)、范长江、王炳南诸先生由武汉出发。我们这次目的是要赴南岸德安一带慰劳前方战士,记者一方面偕同上述诸先生代表武汉文化界一部分朋友,一方面代表生活书店和全民抗战社。所带慰劳品有:一、金鸡纳霜;二、药特灵;三、红药水;四、毛巾;五、纱布;六、药棉;七、世界知识等杂志以及当天武汉出版的四大日报。第一种药医疟疾,第二种药医痢疾,因为据调查所得,前方战士最多患这两种疾病,需要这两种药品很迫切。红药水是准备轻伤用的。关于前方所需要的读物,最注意的是日报和分析国内外大势的刊物,所以我们带了汉口的几种重要的日报和杂志。同时有汉口银行界派的赵汪两君,带有二千个慰劳袋和我们同行。

我们的路程是要经过长沙和南昌,在武汉和长沙途中,火车到岳阳车站时,停了好些时候,我们下车去看看,看见几个伤兵正在苦楚为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伤兵两脚都受伤,左脚全是血淋淋,缩着不能动,右脚伤略轻,但因无人照料,仍只得靠着一根棍子和右脚,忍痛一拐一拐地走着拖着。有两个偶然经过的军人服务部女同志正在替他们想法,但是也一筹莫展。据说离此地数里有伤兵医院两个,而担架却只有一个!医院因事多人少,就是这一个担架也顾不到此时的需要。因此这几个伤兵如要到离此数里的伤兵医院里去,只有拖着受伤的身体,忍痛再挨过几里的途程!我们实在看得不忍,问后才知道有人力车可乘,便捐了一点车费,招呼他们乘车前往伤兵医院,这几个伤兵称谢不已,其实我们民众对于为国家奋斗的英勇战士实在亏待了他们,听到他们的诚恳称谢,反而增加了惭愧。

这两位军人服务部的女同志说,她们在后方医院里忙得不可开交,深深感觉到救护伤兵的工作实在做得太不够。又说前一天在这同车站上有三四百伤兵到,也无人照料,其中有饿了三四日的,自前线受伤忍痛跑到后方,肚子饿得难过,又没有分文可以购买食物,刚有乡民在站上售卖蕃薯,有个伤兵不自禁地向他买了一块,但却付不出钱,因此两方争吵着打起架来,闹做一团,这样一来,就是有一二售卖零食的乡民,也望望然去之,不敢再接近了。这不能怪靠着售卖零食谋生活的乡民,更不能怪为国受伤而还要忍痛挨饿的武装同胞,问题是在为什么在岳阳这样一个大城镇,对于救护伤兵——稍有组织的民众工作中应有的一部分——竟致这样没有办法?这种现象应能唤起负责动员民众者的深切的反省。

我们的火车因中途停顿的时候很多,所以直至十九日晚一点钟才到长沙,大雨未停,雇得一辆车子先把物品装上,六十五岁的沈老先生也偕同大家飞步地往前走,找过好几家旅馆,才找到一家有两个房间。时已两点多钟,大家一拥而入,分别睡下,一夜和蚊虫臭虫大作斗争,劈拍之声不绝于耳,天亮未久,蚊虫稍稍撤退,而房外的帐房先生和他的一位朋友却提高嗓子大谈其天,长江先生屡次急叫不生效力,大呼非写一篇“特写”不可!

廿七,九,二十日晨,长沙

——摘自:1938年10月3日《全民抗战》第27号

湖北省图书馆抗战文献征集公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补充抗战文献馆藏,完整保存湖北抗战记忆,湖北省图书馆现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湖北抗战文献,包括但不限于书籍、报刊、手稿、日记、信件、老照片、地图等。征集办法详见湖北省图书馆官微。

联系人:李老师

您的每一份资料,都是民族记忆不可或缺的珍贵拼图。

编辑:鄂小图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