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在当下日益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与舆论博弈中,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课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形象与民族未来的战略课题。
今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在当下日益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与舆论博弈中,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化课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形象与民族未来的战略课题。
当宏大政策与官方话语在国际传播中面临壁垒,一种更具韧性、更富共情、更易穿透人心的叙事方式,正成为整个内容行业的战略共识与创作风口。这个风口,就是以人民史观为核心理念的影剧创作。这既是区别于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寻求叙事突围的“唯一解”。
因此,德塔文将立足于这一战略前沿,剖析2025年剧集创作的破局之道:如何用“小人物”滚烫的体温去拥抱“大历史”的钢筋铁骨? 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下一个创作风口,而是中国故事在全球舞台上从“被看见”到“被理解”,乃至“被认同”的根本路径。
01
战略落地:以“人民性”重塑传统叙事战场
“人民史观”作为一项战略,其有效性首先在最成熟、也最容易陷入陈词滥调的题材中得到了验证。创作者们正有意识地将“枪口”对准传统题材,通过置换叙事主体,实现价值内核的颠覆与再生。
01
古装叙事转向:
从帝王将相到人民创造史
长期以来,古装剧是帝王将相的权力游戏场。而2025年的创作风向标明,行业正在主动“破壁”。《长安的荔枝》不再歌颂盛世荣光,而是通过小吏李善德的极限任务,将一个王朝的重量压在了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一事功成万头秃”的制度之恶。这是一种战略性的“祛魅”,它将历史的主体从神坛上的统治者,归还给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从而让中国历史故事摆脱了“宫斗权谋”的刻板印象,获得了普世的人文关怀价值。
图源:《长安的荔枝》官微
02
年代风云激荡:
在土地与变革中看见人民的力量
年代剧是展现国家发展的绝佳载体,但过去常陷入“政策图解”的窠臼。如今的创作者则选择将镜头无限下沉。《生万物》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土地革命史,聚焦于鲁南农村几户人家的土地纠葛。它不再宣讲阶级斗争的抽象概念,而是细腻刻画地主小姐、佃户等每一个“人”的复杂性与觉醒过程。这表明,最高明的国家叙事,恰恰是让人民自己站到舞台中央,讲述他们在党的引导下,如何从混沌走向觉醒,最终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人民的力量,成为故事的唯一主角。
图源:豆瓣
03
现实主义深描:
从“精英幻梦”到“市井坚韧”
都市剧曾是“伪现实”的重灾区。而《蛮好的人生》等作品的出现,毅然将镜头从悬浮的霸总精英,转向了失业失婚的保险经纪人。这背后是一种清醒的行业认知:一个国家真正的活力与韧性,并非来自顶层精英的设计,而是源于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互助与拼搏。这种对市井智慧和底层生命力的赞美,构筑了中国故事最坚实的逻辑闭环和情感底座。
图源:豆瓣
02
蓄势待发:从平台片单看人民叙事的新版图
如果说个别爆款是战术上的胜利,那么各大平台的片单布局,则清晰地展示了“人民史观”已成为全行业争抢的战略高地。这不再是零星的尝试,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市场版图的“军备竞赛”。
01
爱奇艺:系统性布局,
抢占“家国同构”叙事高地
爱奇艺相较其他平台,似乎在人民史观剧集储备上更具优势,这得益于其明确的战略定位与前瞻性的内容布局。平台将“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作为创作方向,有意识地聚焦国民精神与大众生活,转而为“沉默的大多数”创作,储备了一批旨在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作品,系统性地将宏大历史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
其系统性地储备了《喀什古城》、《生命树》等作品。其战略意图十分清晰:通过边疆、高原等极限环境下的普通人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类宏大概念,化为可感知的日常生活与人际情感。它摒弃了符号化的宣传,而是让国家认同从人民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这是一种高级的叙事策略,旨在构建一个由内而外、充满生命力的当代中国形象。
图源:豆瓣
02
腾讯视频:在时代浪潮中,
触摸个体抉择的人性温度
腾讯和优酷也在人民史观剧集储备上有所发力,腾讯倾向于打造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质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不直接宣讲宏大的历史,而是将历史内化于个体的情感与命运之中,通过高水准的艺术表达和引人入胜的叙事,与观众建立深层的情感共鸣,让人民史观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如《小芳出嫁》突破传统家庭伦理剧的桎梏,将叙事真正下沉到农村青年的情感世界与主体性觉醒中;《迷墙》展现了改革开放浪潮下普通市民面对财富诱惑时的真实困境与选择。这种策略的背后,是对国际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人性是唯一的“世界语”。通过讲述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道德困境与人性闪光,腾讯试图打造能与全球观众产生深层共鸣的“情感硬通货”。这是在为中国故事的出海,装备最锐利的“矛”。
图源:豆瓣
03
优酷:突破叙事边界,
与当代青年完成一场温情共鸣
优酷在人民史观剧集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够用一种贴近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和国家故事。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更致力于让历史中的人物变得鲜活、可感,让那种为国家、为理想奋斗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引发今天观众的共鸣。
因此,《此处通往繁星》这样的作品,选择殡仪馆入殓师这一边缘但极具现代人文关怀的切口。这本质上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温情的方式,向年轻一代转译“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它证明了人民史观不仅在于回望过去,更在于如何让历史精神在当代青年心中完成“软着陆”。
图源:豆瓣
03
向内深潜:从备案剧看人民叙事的再进化
如果说各大平台的待播片单,已经为人民叙事构建了清晰的版图,那么,这股创作浪潮的下一站,又将涌向何处?最新的备案剧目给了我们答案。它们不再满足于当下的视角转换,而是在主题的深度和视角的精度上,开始了更为大胆的探索。
《无名之女》将笔触伸向了旧时代女性的“法律意识”觉醒;《大江安澜》将国家生态战略的宏大,内化为渔民家庭的个体阵痛与价值重塑;《京城烟火》更是将历史舞台浓缩进社区的“12345”热线里。这些探索不再满足于“讲述人民的故事”,而是开始探讨“人民的主体性如何构建”、“个体尊严如何成为国家叙事的衡量尺度”等更根本的命题。这预示着,“人民史观”正在进化为一种更成熟、更深刻、更具批判与反思精神的创作哲学。
04
结语
回顾这股席卷行业的浪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向“人民史观”,并非一次温情脉脉的文艺回归,而是一场在全球叙事权力竞争下的主动亮剑。它放弃了自上而下的宏大说教,转而选择了自下而上的情感共鸣,这在传播学上无疑是更高维的策略。
英雄的史诗固然壮丽,但已不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通行证。当世界对中国的宏大崛起抱以好奇、审视甚至疑虑时,那些为一颗荔枝奔走的卑微小吏,那些在土地上扎根生长的普通农民,那些在市井中坚守良知的平凡夫妇……他们有血有肉的故事,才是打破偏见、建立连接、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终极武器”。
这,就是当下中国内容产业最大的风口。谁能率先抢占这片叙事高地,谁就能在这场关乎人心向背的全球对话中,赢得未来。因为历史早已证明:得人民者,得故事,最终才能得人心。
来源:德塔文影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