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单纯依靠药物降压却忽视其他风险因素管理的做法极其危险。在临床中,我曾遇到不少患者因用药不当或生活方式不规范,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缬沙坦是常用的降压药物,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然而,单纯依靠药物降压却忽视其他风险因素管理的做法极其危险。在临床中,我曾遇到不少患者因用药不当或生活方式不规范,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脑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近期接诊了一位42岁的男性患者,张先生,他在服用缬沙坦降血压后,短短3个月内突发脑中风。回顾他的治疗经过,我发现这并非药物无效,而是他在高血压管理中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这些错误不仅没能保护他的健康,反而加速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张先生的第一个错误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许多高血压患者都有类似的误区,认为血压一旦"正常"就可以自行减药或停药。
张先生在用药一个月后,血压确实从原来的170/100mmHg降至135/85mmHg,他便私自将每日80mg的缬沙坦减为隔日服用,导致血压波动加剧。
众所周知,血压的稳定控制比短期达标更为重要,波动过大会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数据,血压波动每增加10mmHg,脑卒中风险就会上升18%。
第二个错误是忽视了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张先生认为"感觉不到高血压"就等同于"血压正常",因此在减药后完全放弃了血压监测。
殊不知,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正是因为其症状不明显。美国心脏协会(AHA)研究表明,约75%的首次脑卒中患者之前都存在血压控制不佳的情况。
实际上,张先生减药后的血压已悄然升至160/95mmHg以上,但由于缺乏监测,这一危险信号被完全忽略。
第三个也是最严重的错误在于生活方式毫无改变。张先生认为"有药物保护"便可高枕无忧,继续保持高盐高脂饮食、熬夜加班、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
他每日食盐摄入超过12克(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6克),且经常应酬饮酒。这些不良习惯不仅抵消了药物的疗效,还进一步增加了血管损伤。
一项来自中国高血压联盟的研究显示,仅靠药物治疗而不改变生活方式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仅下降40%左右,而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则可降低高达70%的风险。
当张先生因右侧肢体突然无力,口齿不清被送入急诊时,CT检查确认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
尽管经过及时溶栓治疗,他仍留下了部分肢体活动障碍,需要长期康复训练。更令人遗憾的是,这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用药和生活调整来预防。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不仅是降低血压数值,更是预防靶器官损伤和心脑血管事件。缬沙坦等ARB类药物确实能有效控制血压,并提供器官保护作用,但前提是规范使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治疗应是"终身的、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对于像张先生这样的中年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擅自调整剂量。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稳定的治疗。即使血压达标,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而非自行减停药物。
研究表明,约6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服药依从性不佳的问题,这直接关联到预后不良。
第二,规律监测血压,建立血压日记。家庭自测血压比偶尔在医院测量更能反映真实血压水平。
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如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并记录数据,定期向医生汇报。异常波动应立即就医。
第三,全面改善生活方式。这包括:控制钠盐摄入(每日
多项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血压5-20mmHg,效果不亚于单一药物治疗。
第四,关注血压以外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都会与高血压协同作用,加速血管损伤。综合管理才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最后,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血压和脑卒中防治工作的医生,我想特别强调:高血压治疗不仅仅是一个"降数字"的过程,而是全面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
药物治疗是基础,但健康生活方式才是长久之计。
希望张先生的教训能引起广大高血压患者的警醒。
中风后的康复之路漫长而艰辛,但预防却相对简单——规范用药、定期监测、改善生活方式,这三点做到位,就能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保护您的大脑和整个心血管系统健康。
健康不是"治好了"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持续维护的宝贵财富。愿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与疾病和平相处,活出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