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观察》2025年第9期目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1:38 2

摘要:“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那是旅途的翻越万水千山、身经风雨阴晴;那是通信的山隔水阻、鸿雁传书以及望眼欲穿的等待。木心先生这一诗句描绘出前工业时代交通与信息滞缓而诗意的画面。而如今,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高速的交通,调动起生产、生

《美术观察》2025年第9期封面

卷首语 PREFACE

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深度艺术

文 / 牛克诚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那是旅途的翻越万水千山、身经风雨阴晴;那是通信的山隔水阻、鸿雁传书以及望眼欲穿的等待。木心先生这一诗句描绘出前工业时代交通与信息滞缓而诗意的画面。而如今,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高速的交通,调动起生产、生活的快节奏,迅捷的通讯,叠加起单位时间内的海量信息,也因此重塑了人类的感知结构、情感模式和体验方式。

在数字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信息都已转换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我们读到的文字、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图像视频其实都是由0和1的二进制数字组装而成,一切物理的、现实的、坚固的东西都被归结为流动的、可计算的数据,我们信以为真的,往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实在物,而是发生在平板、电脑、手机屏幕上的一切。

数据成为内容的基本素材,我们接受的信息不过是与切身无关的二手成品;算法成为实际的操控者,我们在信息茧房中接收着同一偏好内容;界面成为交往媒介,人与人的沟通不是彼此确认眼神,而是隔着屏幕的昵称;肉身经验被虚体延伸,那个数字拟体代替我们行走天涯;记忆外包给了云端,不觉间我们已放弃了经验内化与知识沉淀;短视频平均观看时长从2020年的45秒降至2025年的23秒,我们已经失去了与深度内容进行持久对话的耐心以及读解深邃思想的能力。人类经验的浅层化不仅让我们与世界的接遇变得肤皮潦草,也压缩了人性的深度,挤干了人生的丰富性,以及作为人的生存而具有的从容日常与盎然乐趣。

数字时代一方面为物质生产带来震撼性成果,人们用到、看到、听到、接触到了无所不有的东西;另一方面,数字时代也让人类的精神脉搏波动着难以承受之快,心灵的丰盈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引领我们触达人类经验深处的力量。

艺术,也许会成为这样一种力量。因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艺术就是直指人心、涵养人的感性、提升人的思考与激励人的创造的。在数字技术的洪流中,艺术不可能抗拒技术,而是以更高度的智慧驾驭技术,共创超级智能——这源自艺术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联系,它将超越效率逻辑,重新建立起对于丰满人性的尊重。

然而,艺术的本质及其体验方式在数字时代也已被重新定义,已经不是面对原作的静观细品,也不限于美术馆、博物馆等物理空间,而在宅中、在手机上的手指滑动间就完成了与艺术的亲密接触,刷新、点赞、分享等交互行为已深深嵌入由算法操控的沉浸式环境之中。在数字巨浪冲刷下,艺术也同样面临着被资本与技术联手推向扁平化的娱乐消费的可能。

因此,数字时代需要能够直抵鲜活而丰沛的人类经验深处的艺术。这种深度艺术将为观众提供不同于效率逻辑的时间体验,它容纳并乐于沉淀、发酵和生长,让大地上的生活根系吸足养分,沐露梳风,静待花开。

美术馆、画廊、剧场等将成为深度艺术的生产平台,让人们从手机屏幕回归现实,进入凝神观照的状态,发现“在场”的意义,实现“心流”状态的深度体验,完成内化记忆、传承经验、弥补碎片化、开拓新感性的体验方式与拓展实验。

深度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当下的审美救赎,更在于穿透历史,让人类的感知力、人类的身体性、人类的历史性、人类的创造力、人类的意义感世代相传,在那个可能到来的硅基生命替代碳基生命的时代,让人类依然为人类。

目 录

【观察家】ART OBSERVER

[热点述评]|数字时代,如何“深读”艺术?

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

协同演化 “以幻解幻”——专访高世名 | 缑梦媛

反效率——策展视角下的深度艺术体验重构 | 吴洪亮

算法的规训与艺术的突围:数字时代绘画自主性的再发现 | 丘挺

深度感知审美:在数字技术人类世中“阅读”研究型艺术 | [美] 任海

【美术学】FINE ART RESEARCH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美术研究]

西行天竺与再造东方——抗战时期中国艺术家的印度写生 | 黄宗贤 蔡国威

革命规训与身份认同:个体视角下延安鲁艺初创期的艺术教育——以王琦、冯法祀为中心 | 郝斌

从边区走向世界——抗战时期延安木刻在美国的传播研究 | 戎雨薇

仁风远播——徐悲鸿抗战时期南洋筹赈画展史实探析 | 张明学 吴祖枝

变与守:抗战时期林风眠在重庆的笔墨革新与风格确立 | 何剑

[观念与传播]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中的明清款彩漆屏——以《科罗曼德尔漆屏风》为例 | 林涓

模件化山水构建:10世纪北宋《御制秘藏诠》木刻插图艺术 | 王海霞

现代审美语境下的中国漆画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 刘明玉

[理论与图式]

雁北地区明清“撕面明王”图像研究 | 邓如萱 常青

帕拉修斯和展示的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中的“幻景帘”| [美] 罗伯特·福奇/著、徐紫迪/译

渐江、梅清、石涛画面空间结构探究——以黄山天都峰为例 | 刘长康

[艺术与科学]

无图式的匹配——神经学视域下制像“模仿”概念的实存性分析 | 刘珈源

生成式AI与绘画艺术的共生范式:技术赋权与人文价值的再平衡 | 常伟廷 程永奇

数字技术在中国版画创作和生产中的创新实践 | 谭超

【美术家】ARTISTS

[本期人物]

念山心语——关于葵园、山水的绘话与诗话 | 许江

乡土意识、凝视与现实关怀——从李传真的全国美展铜奖作品《暖》谈起 | 李朝霞 徐俊慧

[作品选登]

封三:郭玉龙

佟强 · 姚风 · 田华丰 · 唐卉 · 祝溪 · 乌妮 · 王薏茗 · 赵勤 · 徐逸欣 · 华蕾 · 彭敏 · 张琛 · 陈刚 · 樊孝林 · 杨超

Contents

ART OBSERVER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with AI: Detoxifying Illusion with Māyā — An Interview with Gao Shiming | Gou Mengyuan

Counter-Efficiency: Reconstructing Deep Artistic Experience from a Curatorial Perspective | Wu Hongliang

The Discipline of Algorithms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Art: Rediscovering the Autonomy of Painting in the Digital Age | Qiu Ting

Deep Aesthetics: Reading Research-Based Arts in the Digital Data-Driven Anthropocene | Ren Hai

FINE ART RESEARCH

Journey to India and Reconstructing the East: Chinese Artists’ Sketching in India During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Period | Huang Zongxian Cai Guowei

Revolutionary Discipline and Identity: Art Education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Yan’an Lu Xun Academy of Arts from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 A Case Study of Wang Qi and Feng Fasi | Hao Bin

From Border Region to World: The Dissemination of Yan’an Woodcuts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 Rong Yuwei

Ming and Qing Kuancai Lacquer Scree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 A Case Study of Coromandel Lacquer Screens | Lin Juan

The Research of “Tearing Face Wisdom Ki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Yanbei Area | Deng Ruxuan Chang Qing

Parrhasius and the Art of Display: The Illusionistic Curtain in 17th-century Dutch Painting | Robert Fucci

Matching without Schemata: An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cept of “Mimesis” in the Field of Image-Making from a Neurological Perspective | Liu Jiayuan

ARTISTS

Whispers to the Mountain: On Painting and Poetry of Sunflower Fields and Landscapes | Xu Jiang

来源:美术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