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白石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的绘画大师,与毛主席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多次在中南海相聚,留下了“争画”佳话。齐白石感念毛主席的关怀,屡赠书画以表敬意。他们之间的交往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齐白石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的绘画大师,与毛主席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多次在中南海相聚,留下了“争画”佳话。齐白石感念毛主席的关怀,屡赠书画以表敬意。他们之间的交往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齐白石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即便是如齐白石这般备受敬仰的艺术大师,其情感世界也并非毫无瑕疵,那些近乎荒唐的举止,竟真实地发生在了这位世界名人的身上。
让原配为年轻的小妾伺候月子,在飘雪的冬日里向比自己还小的丈母娘下跪,一生中共计12次当上了父亲,甚至在93岁高龄时还动了娶22岁少女为续弦的念头,这些故事听起来如同传奇,却都是齐白石生命中的真实篇章。
1864年,齐白石诞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木匠家庭,从小便受到父亲的影响,跟随学习木工技艺,特别是雕花技术。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齐白石很快就掌握了精湛的手艺,使得他在本地小有名气。
齐白石
在那个时代婚姻多由父母和媒妁安排。年仅12岁的齐白石,便由父母决定婚事,迎娶了比他年长三岁的陈春君,一位来自相邻村庄的女子。尽管陈春君原本是童养媳,她却以无比的勤劳和贤惠,全心全意地支持齐白石的职业发展,并照顾好整个家庭。
1902年,齐白石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毅然前往湖南省的艺术圈深造,那里他遇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接触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使他的绘画技法和风格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画风格。
1919年,由于家乡连年战乱,为了寻求一个更安全和有利于艺术发展的环境,齐白石决定迁居北京。面对着久居的故土和五个孩子,陈春君选择留守,支持齐白石独自前往北京,追求更大的艺术梦想。
当年移居北平时,妻子担心他无人照料,特意为他寻了一位名叫胡宝珠的18岁川妹子作为贴身侍女。胡宝珠性格泼辣,但做起事来却井井有条,让齐白石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周总理拜访齐白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齐白石虽然有心纳妾,但想到远在湖南的妻子,心中总是有所顾忌。然而,妻子的善解人意却让他感到意外。在一次书信中,妻子主动提出让胡宝珠成为他的妾室,以便更好地照顾他。
收到妻子的书信,齐白石既惊喜又感动。他深知妻子的牺牲和宽容,心中充满了感激。几天后他与胡宝珠举行了简单的纳妾仪式,两人正式成为了夫妻。一年后,胡宝珠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这也是他除正妻外的第四个儿子。
当齐白石将这个喜讯告诉家乡的妻子时,妻子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她深知胡宝珠年轻初为人母,需要有人照顾,于是毅然决定前往北平,亲自为胡宝珠伺候月子,并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
油画作品《毛主席与齐白石》
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胡宝珠的产后生活过得十分顺畅。原本对原配心有芥蒂的胡宝珠,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家庭模式,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随着齐白石名气的增大,他的身边开始出现了更多的诱惑。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齐白石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却始终未变。只是那些关于他情感世界的传奇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1946年,齐白石已步入高龄82岁,他决定请时任北大校长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胡适为自己撰写传记。胡适当时55岁,以其学术严谨著称,致力于捕捉细节的真实性,因此审查了齐白石提供的材料,还搜集了其他相关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研究过程中,胡适遭遇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发现齐白石在自己的画作上所记的年龄与某些文献资料中的记录存在高达四岁的差异。这个发现让胡适陷入了困境,因为直接询问齐白石这样的问题似乎过于冒昧——他无法直截了当地问齐白石是否在年龄上故意作假。
《毛泽东与齐白石》剧照
由于直接提问不便,胡适选择通过间接方式探询这一疑点,但所得回答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是出于故意隐瞒还是单纯的误传。随后胡适请求他的好友黎锦熙介入调查。黎锦熙与齐白石同为湖南湘潭人,两家有着超过六十年的深厚友谊,他的介入使得问题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
在1949年的春季,当北平城即将迎来解放之际,国民党政府正急切地转移文化遗产至台湾,并试图说服许多知名文化人士前往台湾继续其事业。蒋介石个人多次联系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希望他能促使更多的文化精英加入台湾行列。哲学家冯友兰也曾接收到蒋介石的数次邀请。
蒋介石对齐白石格外重视,认为他的画艺对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为此,蒋介石向齐白石提出了丰厚的条件:只要他愿意迁往台湾,就会为他提供极为优越的生活和创作条件,包括一套豪华别墅。然而,尽管齐白石在北京的居住条件远不如蒋介石所承诺的,他依旧选择留在北京,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和对新中国的期待。
齐白石送给毛主席的两枚印章
解放军进驻北京后不久,毛泽东了解到了齐白石的处境,便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毛主席表达了对齐白石的深切关怀,并嘱咐他要注意健康。此外,毛主席还诚挚邀请齐白石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新政协会议,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齐白石收到毛主席的信后深受感动,他对毛主席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早有敬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齐白石为表达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支持,精心雕刻了两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印章,作为礼物送给了毛主席。这份礼物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毛主席对齐白石的艺术才华和坚定立场更是由衷的钦佩。
1950年春,事务稍歇的毛主席安排将齐白石用车接到丰泽园,与郭沫若共进午餐。宴会上,三人畅谈中国画艺的过往与未来。毛主席不仅感谢齐白石的印章,还对其过往作品表达了敬意。
《毛泽东与齐白石》剧照
谈话中,齐白石惊讶地发现自己无意中送出的国画也被毛主席珍藏。原来是他用来包裹印章的草稿,毛主席已经将其装裱起来。这幅草稿上的李子树和老牛引起了场上一阵轻松的笑声。
郭沫若在场中巧妙地解释说,画中的五只小鸟暗合了他的字号“尚武”。齐白石对郭沫若的机智大笑,赞叹诗人的聪明。此外毛主席还向齐白石赞赏其艺术才能,称赞他们“名字相似,可谓兄弟”,这番话更是让齐白石动容。
尽管市场变化,齐白石作为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已无需通过画作营生,他的画作逐渐成为国宝。他曾考虑过离开大陆,但由于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关照,他选择留在北京。在之后的日子里,齐白石创作了《苍鹰图》,并赠送毛主席,此画灵感来源于明代八大山人的《独立睥睨图》。
在1953年,齐白石庆祝了他的九十岁大寿。在这个重要的里程碑上,毛主席亲自为这位老画家准备了一份珍贵的寿礼,包括四件极具心意的礼物:一桶湖南特产的茶油、一套湖南王开文笔铺定制的长锋羊毫书画笔、一支精心包装的东北野生人参以及一枚珍贵的鹿茸。
齐白石与郭沫若等人在一起
齐白石对于毛主席的深情厚礼感激涕零。他对家人感慨道:“主席的礼物重如千金,这份礼遇对于我来说,犹如沉甘甘蔗,新社会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尊重与荣耀。”在此后的几年中,他的作品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了巅峰。
齐白石在晚年有一个宏愿——活到120岁,以亲眼目睹新中国的发展变化。在1957年齐白石已经高龄93岁,却仍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愿望:他希望再娶一位妻子,一位能与他共同被记入家谱的贤妻。尽管齐白石的生活伴侣,夏文珠与伍德萱,都未曾有法律上的婚姻关系,他渴望的是一个可以正式承认的联姻。
正当此时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访问齐白石,听闻了这位老画家的独特要求。她身边刚好有一位可能合适的人选,便热情地提出要为两人牵线,当得知介绍对象已经年过四旬时,齐白石立刻婉拒了这个提议,坚持他对于年龄的特别要求——必须要年轻。
齐白石
齐白石的这一要求在当时引起了一些尴尬的反应,毕竟他自己都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不过他对此毫不在意,坚称这是不可商榷的条件。意外的是,齐白石不久后真的遇到了符合他所有条件的人选:一位22岁的护士年轻美丽,而且愿意与他结为终身伴侣。尽管二人年龄相差甚远,她却不顾周围的质疑和疑虑,决定与齐白石走到一起。
不少人质疑这位年轻女子的真实动机,但两人的相互喜爱与决心最终使他们的家族不得不接受这桩婚事。然而就在婚礼前夕,齐白石因病急逝,使得原本的喜事转变为悲剧。
尽管齐白石的人生在最后时刻有所不幸,他的艺术成就却持续受到推崇。甚至在他去世几十年后,他的画作依然极具市场价值,成为收藏家们争相竞购的对象。他的一幅作品《山水十二屏》在市场上的价值高达9亿人民币,其余四幅作品合计成交价达到十八亿元。
《苍鹰图》
1957年5月22日,毛主席心系病中的艺术大师齐白石,特地委派田家英前往探望,并带去了他对齐白石的殷切关怀与嘱咐:“从心所欲,静屋休养,务必节劳,尽量少见宾客。”这简短的话语,蕴含着毛主席对齐白石老人深深的敬重与关爱。
齐白石老人平日里因病寡言少语,但这一天,他仿佛被一股温暖的力量所触动,与田家英一行人畅谈起来,言语间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感激。他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喃喃自语道:“等我病好了,一定要去中南海,和毛主席照一张相,留作纪念。”这句话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病房中的沉闷,让大家的心中也随之轻松起来,仿佛看到了老人康复后与毛主席再次相见的温馨画面。
然而9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让老人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服药后也不见丝毫起色。四日后齐白石被紧急送往北京医院进行抢救,但终因年事已高,身体机能衰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周恩来在接到噩耗后,立即前往医院。他默默地在齐白石的遗体旁边走了一圈,目光深沉,似乎在心中与这位老友道别。然后他轻轻掀开覆盖在老人身上的白布,目光久久地凝视,内心充满了不舍。
在齐白石生前,他一直以其谦逊和坚韧的性格被人尊敬。这位从不张扬、始终保持低调的老人,在晚年时依然保持着严于律己的态度。他的艺术生涯吸引了无数国内外访客,其中不乏政治和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
周恩来深知老人居住环境的简陋,曾特意安排在更为宽敞舒适的沙井胡同为他准备了一处新居,齐白石对旧居依依不舍,最终还是选择返回了他多年的艺术创作基地。这份朴实无华的性格让周恩来深感钦佩,亲自帮助老人搬回旧居,确保他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能够居住在自己钟爱的环境中。
齐白石与徐悲鸿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