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诗歌奖的传闻,我们曾发表过许多针尖对麦芒式的观点;然而令人遗憾的却是,大多数诗歌奖而今貌似已完全活得像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聋子一样,依旧是我行我素,丝毫不在意大众的呼声,更不进行任何的改变……
关于诗歌奖的传闻,我们曾发表过许多针尖对麦芒式的观点;然而令人遗憾的却是,大多数诗歌奖而今貌似已完全活得像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聋子一样,依旧是我行我素,丝毫不在意大众的呼声,更不进行任何的改变……
好了!下面我们就来品读一下,第七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获得者禾秀的一首诗歌作品,希望大家可以从我们的文章学到或看到些什么!(见下图)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诗探索。作者系唐山某高校英语教师,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持河北省社科联文学翻译类课题多项。获得第七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禾秀。
从诗体形态来看,这首《雪落满身》应该是一首围绕“特定时间、事件场景”,来进行“以景抒情”的叙事体诗歌。
全诗一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1993年大年初二,大雪……至……父亲说老板是个好人,也信得过他”,主要以“直陈其事”的讲述笔触,开门见山的交代出了“故事主旨”与刻画了“同命相连”的悲情“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则是从“1993年大年初二,大雪……至……只走着这两个互相信得过的庄稼人”,主要是利用开头“1993年大年初二,大雪”的重复语境(指反复式写作手法)与“我”的视角和个体情感态度表达,来营造一种悲戚、无奈的感伤氛围。
虽然从主旨意境层面来讲,这首诗在“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下,利用“父亲”和“老板”这两个“苦命人”的“工作关联”,巧妙或含蓄的建立起了一种所谓的“命运共同体”。
而结尾句“好像整个华北平原上/只走着这两个互相信得过的庄稼人”中,利用“华北平原的地域广袤和人的渺小”之间的对比手法以及从前面大篇幅直陈其事的叙述方式到结尾含蓄隐晦的反转运用;实际上也契合了《雪落满身》题意中所潜在的那种悲凉、伤感语境,使整首诗达到一种具有写实意义的或现实主义的情感境界。
但实话实说,就诗歌艺术水平而言,禾秀的《雪落满身》,明显也是极为拙劣和粗浅的。
——如果再说得不好听一点的话,像她这种寡淡稚嫩的写作手法,实际上就如同一潭死水一样,毫无半点波澜,完全就与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写我的爸爸妈妈的作文水平一般无二,不过是在分行的形式上,以“我的爸爸出门打工”为题,写了一个“平铺直叙式”的命题作文或者随笔日记罢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著名评论家在看到禾秀诗歌获奖作品后,和我说的一句话是:“这样的诗得奖,降低了中国诗人的标高!”,此时可能将这句话用在此处会显得更为恰当,也更为的形象……
当然,最最让我难以理解,或者说是令我觉得匪夷所思的则是,这种“一眼烂”的所谓诗歌,居然还能混在组诗中滥竽充数,获得了第七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
——难道说“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的宗旨就是为了“发现”这种“返老还童”的小学生式写作手法吗?
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中国诗歌的未来,还有什么可值得探索的???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来源:评诗论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