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孩子不是通过苦难来学到美德,而是通过快乐和健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0:55 1

摘要:在一个快乐的孩子身上,激发他慷慨的性格应该不难;但如果孩子缺乏快乐,他当然会死死抓着那些可以得到的东西不放。孩子不是通过苦难来学到美德,而是通过快乐和健康。

在一个快乐的孩子身上,激发他慷慨的性格应该不难;但如果孩子缺乏快乐,他当然会死死抓着那些可以得到的东西不放。孩子不是通过苦难来学到美德,而是通过快乐和健康。

*文章节选自《论教育》([英]伯特兰·罗素 著 刘莉 译 三联书店 2025-8)

罗素与儿子和女儿在一起。1921 年11 月,罗素的长子约翰出生;两年后,女儿凯特出生。随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罗素对教育问题越来越有兴趣

自私与财产

现在我要讨论一个与恐惧类似的问题。在“恐惧”一章中,我们探讨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它部分源自本能,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在所有这类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小心行事,不要破坏孩子的本性。对他的本性视而不见,或者希望他的本性有所不同,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必须接受孩子如未经加工的原材料般的原本的天性,而不是用适用于其他材料的方式来对待它。

自私并不是一个终极的伦理概念,对它分析得越多,它就变得越模糊。但作为儿童身上一种现象,它是完全明确的,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必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大一点的孩子会抢小一点的孩子的玩具,或要求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而且只顾追求自己的愿望,不顾小一点的孩子的失望。人类的自我就像气体一样,除非受到外部压力的限制,否则会一直膨胀。在这方面,教育的目的是让外部压力在孩子自己的头脑中以习惯、观念和同情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打骂和惩罚的形式出现。我们需要的是公正的观念,而不是自我牺牲的观念。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应该因为坚持自己应得的东西而感到罪恶。当人们进行自我牺牲的教育时,其用意似乎并不是指望它能百分百地实行,还认为它的实际效果将是好的。但事实上,人们要么将此告诫抛诸脑后,要么在要求起码的公平时却产生罪恶感,要么将自我牺牲推向荒谬的极端。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对他们为之牺牲的对象暗生怨恨,并且可能通过要求别人感激来稍稍找回一点私心。无论如何,自我牺牲都不可能是真正的教义,因为它不可能普及;而最不可取的是教授谎言却试图收获美德,因为当谎言被识破时,美德就不复存在了。相反,公正是可以普及的。因此,公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灌输到孩子的思想和习惯里去的概念。

要教给单个孩子公正的观念,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困难的。成年人的权利和愿望与儿童的权利和欲望大相径庭,因此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可想象的吸引力;成人和儿童之间也几乎不存在对完全相同的快乐的直接竞争。此外,由于成年人能够强制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他们遇事就会按照自己的方便行事,而无法对孩子的要求有公正的评判。当然,他们可以立下明确的规则,灌输这样或那样的恰当行为的规范,比如,当母亲在清点要洗的衣服时不要妨碍,当父亲在忙时不要大喊大叫,有客人时不要打扰他们。但这些都是令孩子费解的要求。诚然,如果父母善待他们,孩子会非常乐意服从这些要求,但这并不能使他对何为合理产生共鸣。孩子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这不假,因为绝不允许他成为专横之人,因为他必须明白别人有他们自己重视的追求,不管这些追求多么奇怪。但是,用这种方法所能得到的,不过是外在的良好行为;真正的公正教育,只有在有其他孩子的地方才能达成。这是不应该让孩子长期独处的众多原因之一。不幸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应尽一切可能使孩子得到陪伴,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即使要经常离家外出也得这么做。一个孤独的孩子要么压抑,要么自私——也许两者皆有。乖巧的独生子令人同情,乖戾的独生子则令人讨厌。在小家庭盛行的今天,这是一个比过去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倡导开设幼儿园的理由之一,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说明。但目前我假定家中至少有两个孩子,他们年龄相差不大,所以他们的兴趣也大体相同。

在争夺一次只能由一个人享受的乐趣,比如骑独轮车时,你会发现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公平。当然,他们的本能是自己享受乐趣而排斥别人,但令人惊讶的是,当大人们定下每个人轮流玩的规则时,这种本能迅速就被克服了。我不相信公平感是天生的,但我惊讶于它是如何迅速形成的。当然,它必须是真正的公平,不能有任何暗地里的偏袒。如果你对某些孩子的喜爱超过对另一些孩子,你就必须警惕自己,防止你的感情影响你做出公正的分配。当然,玩具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条公认的原则。

The Piano Henriette Ronner-Knip

试图通过任何形式的道德训练来获取公平都是徒劳。不要给予孩子超过公平之物,但也不要期望孩子接受少于公平之物。《费尔柴尔德家族》中有一章是关于“内心的隐秘之罪”的,列举了避免“隐秘之罪”的方法。露西坚持认为自己很善良,但她的母亲告诉她,即使她的行为完全正确,她的思想也是错误的,并引用“人心比万物都诡诈,邪恶到极处”(《耶利米书》十七章第 9节)。于是,费尔柴尔德太太给了露西一个小本子,让她把外表善良时内心深处“邪恶透顶”的东西记录下来。早餐时,她的父母给了她妹妹一条缎带,给了她弟弟一颗樱桃,但什么也没给她。她在书中写道,她在那时有了一个非常邪恶的想法,就是她的父母爱她的弟弟和妹妹胜过爱她。她一直被教导,而且她相信,她应该用道德训练来对付这种思想,但用这种方法,只能压抑这种想法,以后则会产生奇怪而扭曲的情感。对她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让父母打消她的疑虑,可以也送她一件礼物,或者用她能理解的方式向她解释,因为目前没有别的礼物了,所以她必须等下次。诚实和坦率可以化解困境,但是压制性的道德训练只会加剧困难。

与公正密切相关的是财产意识。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必须用适应性强的策略而非任何僵化的规则来处理。事实上,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思考,使得我们在对待此问题时很难有明确的界限。一方面,对财产的贪恋在之后的生活中会产生许多可怕的罪恶;对丧失有价值的物质财富的恐惧,是政治和经济方面残酷行为的主要根源之一。人们应该以尽可能地不受制于私有财产的方式寻找幸福,比如说,在创造性而不是防御性的活动中寻找幸福。因此,如果能避免,却还要培养孩子们的财产意识是不明智的。但是,在根据这一观点采取行动之前,有一些非常有力的反对意见也不能忽视。首先,孩子们的财产意识非常强烈,一旦他们能够抓住所看到的东西(有了手眼协调能力),这种意识就开始发展;他们会觉得抓住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如果被拿走,他们会觉得愤怒。我们现在还把财产说成是“持有物”(holding),“保持”(maintenance)的意思是“握在手里”(holding in thehand)。这些词显示了财产和“抓牢”(grasp)之间的原始联系;“贪婪的”(grasping)一词也是如此。一个没有玩具的孩子会捡起木棍、碎砖或任何他能找到的零碎东西,并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东西来珍藏。对财产的渴望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任何阻挠都会带来危险。而且,财产培养了谨慎,抑制了破坏的冲动。财产的这些功能特别能体现在孩子对亲手制作的物品的财产意识中,如果不允许他有财产意识,他的建设本能也就被抑制了。

关于财产意识,人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我们或许无法采取任何明确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必须以所处环境和孩子的本性来定度。然而,对于在实践中调和这些对立的方法,我们还是可以谈一谈的。

就玩具来说,有些应该是私人的,有些应该是共有的,例如,摇摆木马自然通常都是共有的。这表明了一个原则:如果一个玩具可以被所有人平等地享受,但一次只能一个人玩,并且它太大或太贵而无法置备很多时,它应该是共有的。另一方面,某个玩具更适合一个孩子而不是另一个孩子(例如由于年龄的差异),那它可能应该属于能享受到最大乐趣的那个孩子。如果一件玩具需要小心地摆弄,而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这样做,那就不应该让小一点的孩子占用它,把它弄坏,这才是公平的。相对年幼的孩子应该得到适合他年龄的、作为他个人所有的玩具作为补偿。两岁以后,如果孩子粗心大意弄坏了玩具,不应该马上换新的给他,不妨让孩子暂时体验一下损失的感觉。不要让孩子总是拒绝其他孩子来玩自己的玩具。无论何时,只要他拥有的玩具超过了他实际使用的数量,那么其他孩子玩那些闲着的玩具,他就不应该被允许提出抗议。不过,在此我会排除两种玩具:一是其他孩子可能会弄坏的玩具,一是主人用它们搭建了引以为豪的大厦的玩具。在这座大厦被遗忘之前,如果可能的话,就让它矗立在那吧,作为对孩子辛勤的奖励。除去以上情况,不要让孩子养成一种就算不用也要霸占的态度,也绝不能允许他干扰另一个孩子尽情享受玩具。在这些方面教孩子得体的行为并不难,而且必要的坚定态度是值得的。不要允许孩子抢别的孩子的东西,即使他有权这么做。如果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不友善,那就对他表现出同样的不友善,并立即解释你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这样的方法,不难在孩子之间形成友善的气氛,以防止不断的吵闹和哭泣。有时,一定程度的严厉可能是不可或缺的,相当于一种温和的惩罚。但是,绝对不能让孩子养成恃强凌弱的习惯。

在允许孩子拥有一定数量的心爱之物的同时,最好鼓励孩子养成玩积木等玩具的习惯,对于这类玩具,只有在玩的时候孩子才拥有独占的权利。蒙台梭利教具是所有孩子所共用的,但只要一个孩子在使用其中一件,其他孩子就不得打扰他。这培养了一种基于工作的有限的权利意识,这样的意识不会与今后生活中任何可取的品质背道而驰。对于婴幼儿来说,这种方法几乎不适用,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建设性。但随着他们掌握了技能,他们就越来越有可能对建造的过程产生兴趣。只要他们知道可以随时得到建设的材料,他们就不会太介意别人也拥有这些材料,而且他们最初可能有的不愿与他人分享的感觉很快就会被习惯所消除。不过,我认为,当孩子长大后,应该允许他拥有自己的书,因为这将提升他对书籍的热爱,从而激发他的阅读欲望。那些属于他自己的书,应该尽可能是好书,比如刘易斯·卡罗尔的书和《乱树丛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些没营养的书。如果孩子想要读没营养的书,那就让它成为共有之物。

上述涉及的大体原则是:第一,不要让孩子因为没有足够的财产而产生挫败感,这会造就吝啬鬼。其次,当私有财产激发孩子可取的行为,特别是当它教会孩子谨慎做事的时候,可以允许孩子拥有私有财产。即使有了上述这些限制条件,还是要尽可能地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不涉及私有物品的乐趣上。即使有了私有财产,当其他孩子希望获准玩他的玩具时,也不要让孩子吝啬。然而,在这一点上,目标是引导孩子自愿出借玩具,如果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命令,那目标就还没有达到。在一个快乐的孩子身上,激发他慷慨的性格应该不难;但如果孩子缺乏快乐,他当然会死死抓着那些可以得到的东西不放。孩子不是通过苦难来学到美德,而是通过快乐和健康。

ISBN:9787108081162 定价:45.00元

教育是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必须重视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教育在于驯养本能,而不是压抑本能;教师应该爱他的学生胜过爱他的国家或教会,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不过,教育工作者仅仅爱学生是不够的,他必须对什么是卓越的人有正确的认识……本书是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心得,分“教育理想”“品性教育”“智力教育”三个部分阐述自己对教育这一重大问题的诸多观点,犀利而不乏幽默,辩证而充满启发性,出版以来经久不衰。

本书新译,晓畅清爽,开篇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利平撰写的导读。

什么是教育

[德]雅斯贝尔斯著 童可依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3

ISBN:9787108070753 定价: 38.00元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他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互相照亮;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 著 徐汝舟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6ISBN:9787108073105 定价:32.00元

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美]安德鲁·阿伯特 著 王桐 陈嘉涛 等译 解斯羽 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2ISBN:9787108074812 定价:49.00元

安德鲁·阿伯特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涯投入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当中,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正展现了其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