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8月9日,毛泽东在济南接见出席济南军区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时,得知时任济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的童邱龙曾担任过“运河支队”副政委时,高兴地说:“我听说过这支部队,‘运河支队’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队伍。”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在济南接见出席济南军区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时,得知时任济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的童邱龙曾担任过“运河支队”副政委时,高兴地说:“我听说过这支部队,‘运河支队’是一支很能打仗的队伍。”
“运河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它驰骋苏鲁交界、马踏运河两岸,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今年是这支英雄劲旅成立85周年,“运河支队”创建者之一纪华的女儿纪雪敏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父亲那段写入中国抗战历史的烽火岁月。
1938年10月的一天,在鲁南台儿庄运河南岸的涧头集镇的天主教堂内,一位戴着眼镜的文质彬彬的年轻“传教士”与一个农民装扮的中年汉子接上了头。
“传教士”是上任不久的中共峄县县委书记纪华。中年人叫朱道南,时任山(抱犊崮)外抗日四部联合委员会主任。二人见面是为了商量如何团结峄县一带的地方抗日武装。
1960年的纪华。
纪雪敏告诉记者,“父亲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931年考入孟县师范学校。在这里,父亲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反帝反封建等进步思想熏陶,认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的统治秩序,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九一八”事变后,纪华参加了校内的秘密组织“反帝大同盟”,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暑假前夕,纪华因组织师生罢课集会,被国民党孟县当局从学校除名,同年秋天转入沁阳师范继续学习;1934年毕业,回到孟县横涧小学教书并任孟县中心区委书记;1936年春,任中共孟县支部组织委员兼任横涧党小组长。
“父亲不仅党建工作做得好,与敌人作战也是十分英勇。”纪雪敏说。1938年春夏期间,纪华所在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第三大队先后在临枣公路成功伏击日军运输车队、歼灭了马卫民匪帮,“父亲每次都是冲锋在前,为部队作出了表率。”
1937年7月,纪华到延安抗大学习,结束后被派至鲁南工作;1938年,任中共峄县县委书记。
纪雪敏感慨道:“党交给父亲的这项新任务十分艰巨。”峄县地处鲁南最南沿,被京杭大运河分为两部分,地理位置重要。徐州会战后,国民党的各级政府随军队南撤,曾一度出现政权真空状态。
纪华到峄县之后,积极深入农村开展工作。由于有浓重的河南口音,为掩人耳目,他化装成传教士在峄县涧头集镇的天主教堂秘密开展工作。
当时,峄县各方面的武装力量打着“抗日”的旗号,蜂拥而起。真正抗日且有一定实力的武装有4支,可以作为争取的对象。
朱道南和纪华分析了目前的形势,认为有3支队伍的争取工作比较容易做,另外,伪峄县第六区区长孙斌全的队伍在中共峄县县委驻地涧头集镇,他的争取工作由纪华来做。朱道南通过亲戚关系介绍纪华与孙斌全相见。
1938年11月26日晚,纪华来到第六区区公所,以送信为名约孙斌全一见。对于孙斌全的争取工作,纪华心里不是很有底。而孙斌全明知道纪华和朱道南关系密切,心中也还是七上八下。
在区公所,纪华首先开了口,他对孙斌全英勇抗日的行为表示钦佩,对他担任伪区长的处境表示理解,这些诚恳的表态让孙斌全渐渐打消了顾虑,与纪华促膝长谈。纪华阐述了共产党的纲领、政策以及抗日主张,令孙斌全十分折服。当纪华询问孙斌全是否愿意加入共产党时,这位山东大汉当即表示:“加,俺现在就加,俺早就想加了!”
在纪华介绍下,孙斌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中共峄县县委组建了第一支武装——苏鲁抗敌自卫总团特务营,孙斌全为营长。
这支队伍后来成为“运河支队”的重要力量之一。
纪雪敏告诉记者,“运河支队”的成立,父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正确执行了党的政策,调动各种抗日积极因素,为这支英雄队伍的成长夯实了根基。
1942年3月,已任鲁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的纪华重回峄县任县委书记兼“运河支队”政委。纪华到职后,依据罗荣桓当面交待他一定要坚持好这块重要的抗日前沿阵地的指示,对“运河支队”予以重新编组,提高了战斗士气,为度过极为艰苦的1942年、1943年和日后的重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开始,大批新四军干部前往延安参加学习。从华中去延安,原先有两条秘密交通线:一是从新四军第4师活动地区越过津浦铁路,再往北越过陇海铁路,经冀鲁豫区去陕北。二是从盐(城)阜(宁)区走海路到山东滨海区,再经抱犊崮山区越过微山湖进入冀鲁豫区。这两条线路都曲折迂回,且敌人重重封锁,困难较多,尤其是海上交通线更加危险。
此时,新四军第4师政治部调研员奚原正在“运河支队”调研。一天夜里,奚原找到纪华和胡大勋,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开辟新的安全交通线迫在眉睫。此后,三人经多次深入交谈,提出直接沟通陇海线南北并将“运河支队”由八路军第115师管辖调归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部管辖的建议,这样更便于工作的开展。
这年9月,一条从华中经由“运河支队”防区进入华北通往延安的交通线正式开通。抗战时期,“运河支队”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护送任务,共护送过往党政干部上千人次,还不时把从敌占区搞到的武器、弹药、布匹、医药等送往延安。
纪雪敏说,护送这么多同志去延安,最令父亲难忘的是护送陈毅军长的经历。
1943年12月,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之后召开的党的七大。他乔装打扮,越过陇海线,来到“运河支队”驻地北许阳村。
陈毅听取了纪华、邵剑秋关于“运河支队”的情况汇报后,言简意赅地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全国抗战的形势,说道:“你们在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守这块一枪打得透的根据地。今后的抗战形势将更加严峻,困难也会更多。你们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于斗争,一定要坚守住这块战略要地,保护好这条交通线。”
陈毅本来打算在北许阳村休息一天再走,可是侦察员来报,距离这里仅有十几里的日军贾汪据点又增加了兵力。纪华审慎分析后说道:“鬼子这时突然增加兵力,是否与军长的行动有关?鬼子增兵,对我们的行动很不利,陈军长,我建议立即出发,趁夜色穿过运河封锁线,到达微山湖安全地带。”陈毅爽快地说:“敌变我变嘛!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中的常事。”当天黄昏前,由纪华和副队长邵剑秋、副政委童邱龙3人带领支队警卫班护送陈毅经黄邱山套到达杜安集。
此后,由铁道游击队护送陈毅过了津浦路,到达微山湖,又在有关部队的迎送下平安度过微山湖、平汉线和数道日伪封锁线,于1944年3月顺利抵达延安。
这条秘密交通线因安全、便捷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罗荣桓高度评价说:“它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心脏,以勇敢和智慧,在星罗棋布的据点中,开辟出一条通往延安的坦途,保证了南北交通的畅通。”
1950年2月,纪华(右一)、金刚(左一)夫妇在山东与父亲、孩子合影。
“我的母亲金刚也是支援鞍钢建设的‘五百罗汉’之一!”纪雪敏告诉记者,1941年,父亲在鲁南特委妇女部长李汝佩的介绍下认识了母亲,并结为夫妻。1953年,纪华和金刚夫妻二人一同前往鞍钢工作,被赞誉为“夫妻罗汉”。
纪华先后担任鞍山钢铁建设公司金属结构制造厂厂长、工程处处长、总工程师等职。金刚担任鞍钢职工医院党委书记。纪华参与了鞍钢“三大工程”的建设,面对复杂的施工环节、众多的参与单位和紧张的工期要求,纪华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快速整合调配资源、明确分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战争年代经历的生死考验磨炼了纪华的意志品质。“三大工程”建设期间,虽然设备短缺、环境艰苦,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和斗志,发挥集体力量,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让广大职工像军人一样团结协作,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为工程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在鞍钢工作期间,他坚持现场办公,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回想在鞍山的生活,纪雪敏说,自己当时不到3岁,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千重要万重要,工作最重要。”
纪雪敏回忆道:“我们成天见不到父亲,即使能见到,也只见他废寝忘食、不辞劳苦地工作,每天晚上还要做工作笔记或日记至深夜。随着年龄长大,在和周围邻居的交流中,才了解父亲在鞍钢的恢复建设中付出了许多辛劳,在参与组织和管理的一些重点工程中作出了贡献。”纪雪敏动情地说:“父亲是我一生仰望的人,他忠贞不渝的赤子之心一定会被历史和人们永远铭记!”
纪华女儿纪雪敏近照。
鞍钢集团新闻传媒中心
鞍钢集团新闻传媒中心报道组
编辑 张明杰
责编 姚炳宇
制作 孙树徽
校对 运来
来源:鞍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