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大到世界,他们跨越山海教中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0:48 1

摘要:从鹭岛之滨到世界舞台,厦门大学始终以开放为帆、以交流为桨,在国际传播的浪潮中搭建文明互鉴之桥——既让中国故事在多元对话中生动传扬,也让世界智慧在校园沃土中滋养成长,不断书写新时代国际传播交流的厦大篇章。

从鹭岛之滨到世界舞台,厦门大学始终以开放为帆、以交流为桨,在国际传播的浪潮中搭建文明互鉴之桥——既让中国故事在多元对话中生动传扬,也让世界智慧在校园沃土中滋养成长,不断书写新时代国际传播交流的厦大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厦大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听他们讲述在世界各地播撒促进文明互鉴种子的故事……

2018年,波兰学生爱戴来到广州发展,成为了一名模特,并长期定居在中国

2023年,泰国学生张益荣获“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亚洲冠军”、泰国赛区总冠军;

近三年,94名来自多个国家的学子成功申请到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到中国留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他们背后的“老师”,是一群来自厦门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从厦大优秀学生中选拔,经过学习培训,再前往世界各地。

截至今年8月,厦大累计派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近800人次,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教学和服务岗位上,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跨国情谊。

2018年,邹维琴赴尼日利亚开展中文教学。教学点偏远艰苦,停水停电、购物难、卫生差,可学生们挑灯学习、课后追着问问题的努力,让她深受触动。

“这里的学生都非常努力学中文,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中文改变自身命运。”邹维琴说。

于是,原本仅做一年志愿者的邹维琴,决定留下。

她视学生如家人,学生们也把她当作亲人。2019年教师节,学生们悄悄为她准备礼物,还在黑板写下“教师节快乐,您是我们最大的礼物,辛苦您了”,这让当时毫不知情走进教室的她顿时泪目,如今再谈起仍然十分感动。

在她的助力下,26名尼日利亚学生获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实现赴华留学愿望。

学生们在教师节为邹维琴准备惊喜

2022年10月,同样怀揣着国际中文教育梦的李小雨在马耳他开始了七个教学点的授课。

李小雨在给学生们上课

针对必修班和兴趣班的中小学生、社会班成年人,她用不同的方式教学。不少学生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甚至取得满分。也有两名中小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在汉语桥比赛中取得赛区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来中国参加全球总决赛的机会。

学生们也给了她很多暖心的反馈:有女生结课时手写了感谢信表达谢意与夸赞;有六七十岁的奶奶送给她在马耳他收到的第一份礼物——一袋复活节彩蛋巧克力;还有学生在节日期间,为她和班上同学准备了丰盛的节日大餐......

李小雨收到学生们的贺卡、信件和礼物

2024年9月,蒋星怡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孔子学院开始了中文教学。在这里,她遇到了患有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和ASD(孤独症谱系障碍)的35岁英国学生威尔。

第一次见面,威尔显得有些局促,“他的眼神基本不直视我,很飘忽。”蒋星怡描述,“不过,他穿着印有中国龙的衣服,能感觉到他是想学好中文的。”

之后,在每次上课的交流中,蒋星怡常常鼓励和引导他。针对威尔在听力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 听力内容较长且仅播放一遍,他因为疾病原因容易走神,蒋星怡就采用放慢语速、听写字词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每次写对汉字时,蒋星怡都毫不吝啬地夸奖,威尔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可以说,孔院培育了我,学习中文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威尔说,“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去中国!”

结课合影。蒋星怡(右二)、威尔(右四)

邹维琴怀着热忱的心,克服尼日利亚偏远的距离;李小雨在马耳他,为地中海带去一缕汉语的清风;蒋星怡在英国,用最大的耐心治愈着外国学生的心......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志愿者,却将相同的文化传递,为远方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扇看中国的窗子,成为学生求学道路上“最好的礼物”。

对于国外孔院的学生来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是他们最好的礼物;而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国外的中文教学经历,也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提升了他们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教学能力

去波兰当国际中文志愿者的邱玉华就深有体会。

邱玉华在波兰

邱玉华的本科专业就是对外汉语。在本科期间,她便前往泰国进行实习,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本科毕业之后,她在2013年前往泰国普吉岛继续做了一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

在这种实践中,邱玉华慢慢沉淀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一方面,这种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她;而另一方面,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她发现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有误解——

“当我给他们看我们中国的真实的一些照片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这种不了解促使邱玉华更想要去传播中华文化,去讲述中国的故事。“我觉得我应该要去做这件事情。”

在考上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后,她更加认真地学习专业课程,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邱玉华做的剪纸

“进入了这个专业学习以后,我才真正知道,原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么有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邱玉华真正地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爱上了这千年来传承至今的深厚底蕴。古人深远的思想让她沉浸其中,她很喜欢儒家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这个很小的点,一直扩大到一个更大的层面,而这个面就如我们所倡导的共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而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这种连续性让她感到着迷。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我们,能够和古人为同样的一句话产生共鸣。我觉得这很神奇,有一种传承的力量。”

去波兰之前的行前培训,邱玉华还学习了太极,学会了剪纸、做中国结等。

邱玉华的学生们在做灯笼、学习使用筷子、画京剧脸谱等

“这次志愿者之行,让我从一位只知道皮毛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更加了解认同中华文化的人,也更有底气将这些优秀文化传递出去。”邱玉华说。

如今,邱玉华在国内一所高校任教,继续做着中华文化传播的相关工作。

除了正式的授课外,志愿者们还会在当地协助举办一些活动,例如中文歌曲大赛,以及汉语桥比赛的选拔,并邀请当地人体验中国的书法、茶艺等。

正是在汉语桥比赛的选拔过程中,肖婧宸遇到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学生,后来也成为了她的好朋友。肖婧宸是国际中文教育学院2021级的硕士生,2023年2月前往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当中文老师。

当时有三四个学生去参加汉语桥的泰国赛区预赛,每个同学都安排了一位指导老师。就这样,肖婧宸结识了学生张益荣。

张益荣(右)和肖婧宸的合照

发音的口音、性格的不自信,是肖婧宸对张益荣的第一印象。在相互陪伴中,她了解到,因为家中贫穷,每天放学之后张益荣都会去打工,来赚取自己一周的生活费

“我觉得她特别孝顺、努力、单纯,很心疼她。在她身上,我也看到一些自己曾经的影子,特别希望能够帮助她走向更大的舞台。”肖婧宸说。

肖婧宸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于张益荣的不自信,她常常给予鼓励和夸奖。针对她中文的口音问题,在发音不标准的地方,肖婧宸也会耐心地指出,从舌位的放置到气流的发声,提供细致入微的指导。

张益荣参加比赛的全程,肖婧宸也一直陪伴。她们曾一起在办公室准备参赛材料到深夜,也曾一起拍参赛视频,互相鼓励,克服困难。最终,张益荣在比赛中获得亚洲区冠军、全球5强的好成绩;肖婧宸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益荣在比赛现场

“在听到益荣拿冠军的时候,我真的特别感动,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对于益荣来说,她终于可以站在更高的舞台上,有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世界更加广阔。”

“何其幸运,我遇到了如此努力优秀的学生,互相成就是师生关系里最美好的事情!”肖婧宸说。

当威尔用中文清晰地说出“谢谢”,当张益荣在“汉语桥” 舞台上用中文流畅地演讲,当爱戴用粤语和广州街坊打招呼…… 这些瞬间,都是厦大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种下的种子在绽放。

今年8月,新的一批志愿者奔赴全球各地,促进世界文明互鉴的种子会不断生长,跨国的情谊在持续延伸……

来源:厦门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