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许多年轻人在从事脑力工作时,深感疲惫不堪。在写字楼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心力交瘁。长时间的工作,不仅消耗了他们的精力,还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极度压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些现象:硕士毕业,却去学做厨师;大厂女白领,毅然辞职去做保洁工;还有不少人利用业余时间,兼职送外卖、开网约车……
这些看似“逆向”的职业选择,背后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困境呢?
如今,许多年轻人在从事脑力工作时,深感疲惫不堪。在写字楼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心力交瘁。长时间的工作,不仅消耗了他们的精力,还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极度压抑。
这种情况下,体力劳动似乎成了一种解脱。因为体力劳动虽然身体上会累一些,但精神上相对简单,无需耗费过多的脑力。
人类对劳动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误解。就像农民看到写字楼里的人衣着光鲜、进进出出很有光彩,便以为脑力劳动轻松惬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以围棋顶尖高手的比赛为例,在比赛过程中,全身血液的70%都在为大脑提供能量,其消耗程度可见一斑。同样,现代社会的白领们,在工作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没有身处其中的人,很难真正体会。
作家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曾讲到,那些费尽心力搞创造的人,往往因为过度消耗心力而显得枯萎,而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则容颜焕发。这似乎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劳动类型给人带来的不同影响。
有些工厂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下班,界限分明。下班后,工人们可以一起喝茶、聊天、下棋、打牌,享受轻松的时光。而大学老师看似一周只上两门课,很轻松,但实际上,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完全混淆,晚上还要看书、备课,工作压力始终存在。
很多白领羡慕蓝领的生活,背后反映出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我们很多人处于有职业无事业的状态。年轻人初入社会,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需要一份工作来谋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先选择一份职业,有个饭碗,但这份工作并非他们内心真正热爱的事业。
真正的事业,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为了它可以没日没夜地投入,并且在其中能找到100%的生命热度。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工作压力大,且内心对工作缺乏深度的价值认同,这就导致了身心的双重疲惫。
这种疲惫,让人们在休息时也无法真正放松,因为工作中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即便不工作,心里依然感到疲惫。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体力劳动在我们的历史中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与土地紧密相连,形成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
而在现代大城市中,高度分工的科层制让人们成为传送带上的微小零件,我们很难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受不到生命的完整和意义。我们所做的工作,往往只是为了获得收入,用于购买其他服务和资源,生活变得间接而碎片化。
相比之下,体力劳动能让使用价值和价值重新连接起来。比如做木匠,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到人的力量外显。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在业余时间做手工、画画、听音乐,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能体会到生命与有灵性的完整东西相互呼应,找回那种在现代专业分工中缺失的完整性。
去做体力劳动,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朴素性,感受到人类原本的那种与自然、与劳动紧密相连的简单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对当下的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果年轻人仅仅是因为逃避脑力劳动的辛苦,而选择投身体力劳动,认为这是一种解脱,那么这种想法可能是短视的。
短暂的青春过后,可能会迎来新的更大的苦恼。因为在体力劳动环境中,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和创造性,生活很容易陷入循环,缺乏新的变化,精神上也会逐渐感到寂寞和压力。
以日本为例,十几年前,很多大阪、东京的年轻人因疲惫选择回到乡村当农民,起初他们感到轻松自由,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精神上的空虚,很多人又跑回了大城市。这说明,单纯为了逃避而选择的轻松,可能只是一时的,无法真正满足人们内心对成长和变化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体力劳动也在向智能化、技术化方向转变。比如上海洋山港的全自动装卸区,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都表明即便是体力劳动,也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白领去做体力活就是不好的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自己的谋算和发展需求。现在的青年活法多样,发展路径也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体力劳动,但不能逃避,而是要以成长、探索和建设的心态去面对。通过这种尝试,我们可以吸收新的经验,打开自己的视野,创造新的价值。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有着独特的文明空间,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相互结合。年轻人可以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体验不同文明带来的差异。
例如,从互联网公司的白领,到AI蓝领,再到乡村体验农业文明,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成长空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自觉性,认识到其中的价值,为自己创造生命力。
总之,生活是无限多样的,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我们要思考自己向往什么样的未来,不要因为人性的弱点而丧失发展力。当我们尝试从白领转换为蓝领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劳动中不断探索、成长,寻找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文本源自@梁永安的播客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