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疝气?出现3个症状,要注意!小心并发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0:14 1

摘要:“你有没有见过裤兜破了,硬币掉出来却卡在裤腿里?”这画面是不是有点滑稽又熟悉?但你可能不知道,人体里也有这么一个“破了兜”的地方,它叫——疝气。别看它只是个小鼓包,鼓得不是地方,惹起的麻烦,可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今天这篇文章,就像一把手电筒,带你照亮这团“鼓起来

“你有没有见过裤兜破了,硬币掉出来却卡在裤腿里?”这画面是不是有点滑稽又熟悉?但你可能不知道,人体里也有这么一个“破了兜”的地方,它叫——疝气。别看它只是个小鼓包,鼓得不是地方,惹起的麻烦,可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今天这篇文章,就像一把手电筒,带你照亮这团“鼓起来的迷雾”。

疝气不是“气”,是掉了“东西”。它不是风一吹、冷一受就能得的“邪气”,而是腹腔里的器官从不该露头的地方突出来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偷跑出来的“顽皮孩子”?别小瞧它,这“调皮捣蛋”的毛病,一旦不管不顾,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从生活出发、医学为本,用你能听懂的话,聊你必须知道的“疝气真相”。如果你或身边有人总觉得腹股沟有点“鼓”,时不时酸胀疼,走一走还觉得坠着不舒服,那你一定得听听这段“兜里掉硬币”的故事。

你知道吗?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000万人接受疝气修补手术,而在中国,发病率高达3%~5%,男性更是女性的9倍!

啥是疝气?一句话说明白:有“洞”的地方,肚子里的东西就可能跑出去。

从医学角度讲,疝气(Hernia)就是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突出体表或其他腔隙。最常见的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股疝等。

打个比方,肚皮是个背包,肠子是你放进去的行李。正常情况下,行李乖乖呆在包里。但时间久了、背包缝线松了,或者使劲一甩,缝线破了个洞,肠子就探出头来了。这就是疝气。

出现这3个症状,你得警惕了!

局部鼓包,站着明显、躺下消失

这是最典型的表现。多数人在腹股沟(大腿根部)或肚脐附近发现一个柔软的鼓包,咳嗽、用力、搬重物时变大,一躺平又“缩”回去了。像不像气球鼓起来又瘪下去?

坠胀感或钝痛,活动时加重

疝气不总是疼的,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坠着”感,常常让人不舒服。走路时间一长、站久了、搬重了,它就来“提醒你我还在”。

肠梗阻或嵌顿,严重时命都保不住

最危险的情况叫“嵌顿疝”,肠子卡在洞口回不去了,血供被掐断,肠子坏死。这时候除了剧烈腹痛,还可能恶心、呕吐、发烧,甚至休克。这不是吓唬你,急诊科医生真见多了。

为什么会得疝气?真是“年纪大了,兜就破了”?

并不全是年龄的锅!虽然中老年人因为腹壁退化更常见,但疝气其实是“多因一果”,从婴儿到老人,人人都有可能中招

先天因素:有些人天生腹壁结构薄弱,像裤子缝线没缝好;慢性咳嗽:你以为咳咳咳只是肺的事?其实每咳一声,腹压就升高,给腹壁“添堵”;便秘、排尿困难:长期“用力过猛”,相当于天天拉拉链,哪天不崩才怪;肥胖或体重剧烈变化:脂肪压着腹壁,像你背着大包爬楼,时间久了肯定磨破;手术创口未愈:一些腹部手术后,切口处成了“逃生通道”,久之成疝。

意想不到的是:心理压力也会加重疝气风险?

还真有点门道。长期焦虑、抑郁的人,容易伴随胃肠道功能紊乱,腹压波动大,甚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影响腹壁修复能力。你看,情绪这东西,连肠子都能“气鼓”了

你吃的,也可能决定你肠子会不会“掉下来”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长期低营养状态,都可能导致腹壁肌肉弹性下降,强度不够,容易“破洞”。尤其是老年人、术后病人、节食减肥过度的人,风险更高。

建议多吃: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鸡蛋、豆腐、瘦肉、牛奶;维生素C和锌:帮助组织修复,橙子、胡萝卜、南瓜、坚果别少;膳食纤维:防止便秘,减少腹压波动,燕麦、红薯、绿叶菜安排上。

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疝气是“男人病”?错!

不少人以为疝气是男人的“专利”,其实女性尤其是产后女性,也很容易中招。怀孕期间腹壁被撑大,激素水平变化,腹直肌分离……这些都可能为疝气埋下伏笔。

再说农村老人,很多人一辈子劳作,扛得多、憋得久,疝气发病率更高。但多数人一开始不当回事,觉得“忍一忍就过去”。等真发作了,已经从“小鼓包”变成“麻烦炸弹”了

一个真实案例,令人唏嘘

2019年,湖南某地一位60多岁的农民张大爷,腹股沟处鼓起一个包块,每次下地干活后都隐隐作痛,他以为是“筋扭了”,不当回事。三个月后,突然腹痛如绞,送医时已经是嵌顿疝并发肠坏死,紧急切除了近1米小肠。医生直言:“再晚来半天,命都保不住。”

治疗靠“忍”?那你可真是拿命赌

目前,治疗疝气的唯一有效方式是手术。别指望什么膏药、偏方、热敷,那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耽误时机

现代医学主流是疝修补术(疝补片手术),通过微创方式植入“网片”,像给破了的裤兜缝上一块结实的布,效果好、恢复快。

术后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活动、重体力劳动;控制体重,防止腹压升高;规律排便,防止便秘“憋破补丁”。

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鼓包能回去就没事”:错!能回去说明还没嵌顿,不治就是等它“卡住”;“不疼就不用管”:错!很多早期疝气不疼,但随时可能恶化;“年纪大了不能手术”:错!手术方式多,麻醉手段成熟,医生会根据体质评估风险,别自我放弃。

那要怎么预防这“掉出来的麻烦”?

保持体重,避免肥胖多吃蔬果、喝水、规律排便咳嗽要治,前列腺问题要管避免暴力用力搬重物产后康复不能忽视,腹直肌得修

写在最后:别让小洞变大祸,健康从“兜住”开始

人生就像穿裤子,破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有洞,还嫌补丁麻烦。疝气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毛病,它是潜伏在你身体里的“不定时炸弹”,发现它,是责任;治疗它,是智慧;预防它,是远见

如果你已经被“肚子上的小鼓包”困扰,那就别再自欺欺人地“等等看”。越早修补,越少麻烦;越拖越久,越多风险

健康这条路,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真枪实战。别让“掉出来的一截肠子”,把你的人生节奏打乱。今天知道疝气,明天就能少一场手术,少一场痛苦。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

相关推荐